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源網:戰略是血管,資本是血液。用這話形容喜好低成本策略的比亞迪,非常適宜。
作為最晚進入汽車市場的企業之一,比亞迪一直打著自主創新和國產品牌兩面大旗,正因如此,很少有人關注其資本運作,只是因2008年股神巴菲特投入2.3億美元的舉動,而給人留下了準土豪的印象。
實際上,比亞迪并非如華晨汽車一樣由大筆金融資本啟動,且與多數國內車企近年的境遇類似,其利潤在過去三年因經營等問題縮水九成以上。直到2014年3月19日,比亞迪公布的2013年年報才讓多數人重新審視這家中國的特斯拉——營業收入達528.91億元,同比增長12.8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53億元,同比增長579.32%。
之所以能夠拿出一份靚麗的財報,表面上是比亞迪大幅度調整公司戰略,而正如血管和血液不可或缺的聯系一樣,比亞迪多年來堅持的低成本策略亦是此次翻盤的緊要因素。
兩年增值20倍
最初的比亞迪并非背靠資本大鱷。1995年創立時,這家企業的注冊資本惟有450萬元人民幣。而當時,一條鎳鎘電池加工線就需要幾千萬元的投入,如果要投資鋰離子電池,投入則會高達數十億元。可以說,要用450萬元人民幣要進入電池行業,在當時看來相當微不足道。
但僅兩年后,比亞迪就成為年銷售額近1億元的中型企業,業務經營范圍也涉及到了鎳鎘、鎳氫、鋰離子電池等行業。
之所以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做大20倍,王傳福圍繞資本的兩個動作不可或缺。
首先是要怎么樣穩定資本。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恰恰是資金,要說服其它人來投資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過,比亞迪公司董事局主席王傳福對于鋰離子電池事業的執著,打動了對自己事業非常至關緊要的兩個人物。
其中一個是呂向陽。按照今天的話來說,呂向陽之所以投資表弟王傳福很大的成分中有今天天使投資的味道。對于已經在證券行業頗有成績的他來說,幫助王傳福實現夢想是他的主要考慮。另外一個貴人叫夏佐全。因為王傳福,曾經從事證券投資的夏佐全對電池行業的發展前景洋溢信心,并投入大筆資金。而相比尋找貸款或者其他方式,兩個合伙人保證了比亞迪的資金在一段時間內的穩定性。
后來的發展也證明,王傳福并沒有讓他們失望,甚至讓他們欣喜。比亞迪在希望進口日本設備遭到拒絕之后,反而打開了自己的創新之路。
創新的另一個關鍵就在于——低成本。王傳福的做法其實很反現代,他把機械化的加工線分析成一個個可用人工完成的程序,這既處理了無法購置加工設備的難題,同時還能夠大幅降低成本,有人曾經進行測算,如果自己加工,類似的產品會比臺灣企業開發節約50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成本,而比日企開發節約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成本。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