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始于石化能源枯竭和減少環境污染的初衷,算是一種遠慮之舉;但如果處理不好廢舊電池的回收解決問題,因此造成環境污染,就脫離了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初心。不得不說,從當下國內情況看,近憂已現。
據媒體調查,目前市場在售的電動車電池的保修期一般為5~8年(或10萬~15萬公里)。按照常規,理論上電池的正常衰減壽命也大體會設置在這個節點。依據目前行業內廣為流傳的做法,一般把80%作為電池容量和續航里程衰減的節點。車企和經銷商往往依據這兩個節點來推算電池淘汰回收的時間。
雖然我國從2014年起才開始大量推廣電動車,這個時間點之后上市的電動車離電池報廢尚早,但更早時候一些城市試點推出的電動出租車和電動大巴,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始運行的首批電動大巴,已經到了電池衰減壽命的節點,理應淘汰了。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披露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約在2萬~4萬噸左右。如果數據屬實,那么這些報廢的電池去了哪里?
而電池方面的專家提醒,如果常常使用快充或開車習慣不符合電池保養規矩,加之電池質量水平參差不齊,許多電池3~5年就會消減到不適合正常使用的狀態。也就是說,差不多到2018年,國內將會萌生大批量的電池淘汰回收需求。按照銷量推算,到2020年前后,我國僅純電動(含插電式)乘用車和混合動力乘用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17萬噸的規模。如果數據變成實際,那么這些報廢的電池去向哪里?
據知道,目前報廢的動力電池通常有如下幾種處置辦法:一是重新制造,即替換電池上的損壞零件,重新裝配給電動車;二是電池轉型,即改變電池的調校(控制發動機的數據),并將其裝配給其他靜態儲能裝置;三是循環利用,即分析提取電池中的貴重金屬、化學材料及副產品,在原材料市場中出售或重新投入車用電池的加工。
這幾種處置辦法說起來簡單,但進入實際操作過程尤其是產業化卻很難。除了一些電池再利用技術尚處于實驗階段,暫時難以實現商業化之外,更大的難題還在回收環節。一家電池企業表示,建立回收利用循環鏈條是符合電池企業利益的,但是需要上下游企業的配合和政府的嚴格監管。引導廢舊電池進入正規解決渠道,就非得建立便利的電池回收網絡。這需要很高的成本,僅靠電池企業的努力還不夠,需要借助車企天然的銷售網絡。然而,目前車企在電池回收環節大都表現消極。
正規渠道不暢,廢舊電池必然會流向不可控的私人范疇。這是很危險的事情。由于電池拆解需要很高的專業技術,而私人作坊根本達不到要求,對電池拆解很難控制,造成環境污染在所難免。有環境專家稱,一塊20克的手機電池,可污染3個標準游泳池容積的水,而一塊電動車的廢舊電池,則會污染近33.3公頃土地。據悉,在低速電動車范疇,曾有筆直把電解液倒溝里的說法。如果汽車用動力電池也被小作坊任性解決,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將非常可怕。
廢舊電池之憂何解?除了加大研發投入,沖破廢舊動力電池處置的技術瓶頸,找到一條既環保又經濟的可行路徑之外,還要重點做好回收環節的文章。一方面要先驅探索統一電池的技術標準,為日后大規模的統一回收奠定基礎;一方面還要出臺政策法規,在明確電池回收利用責任主體及相關責任的同時,對回收企業給予適當補貼鼓勵,并對私人電池拆解活動增強監管,嚴控電池流入非正規渠道。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