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池知識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動車企業應考慮電池“多版本配置”

    2021-06-10 ryder

    目前,動力電池技術,還做不到傳統燃油車零部件的成熟狀態。問題主要聚集在功能安全低、效能低、環境適應性能力差。從EV整車成本分解,電池成本占到30~40%,是扛了成本的大頭。如果整車長選擇配置多個版本的電池,由于各版本電池成本差價很大,那么對于消費者,就會多一些價格選擇,這自然是好事,同時也有利于整車廠搶占細分市場。此外,這種做法,對于電池行業,也極為有益。因為它增加了配套機會,實現技術互補,更有利于電池技術進步。


    為什么上汽大通EV30會采用盟固利和上汽時代兩個牌子的電池呢?負責上汽大通電池和動力總成開發的姜煒博士,給了一個非常務實的答案:“能處理電池供應的瓶頸問題”。目前,國內整車廠在推出新能源車型產品時,最大的痛楚,莫過于電池的穩定供應輕則出現質量問題,重則出現斷供難題,以至于優質產能跟不上市場需求。最近,已有多家車企營銷負責人表示,由于跟其合作的優質電池廠家供貨不足,他們很多訂單都無法及時交付。


    不過,上汽大通EV30的這次嘗試,讓我認識到,平臺化的多版本電池配套模式,或許可以處理電池的“供應瓶頸”,也能促使電池行業的正向發展。


    高端電池產能不足,車企被寡頭“綁架”


    目前,動力電池技術,還做不到傳統燃油車零部件的成熟狀態。問題主要聚集在功能安全低、效能低、環境適應性能力差。關于安全方面,歐陽明高在今年1月份舉辦的中國電動車百人會演講中也客觀的指出,“目前完全杜絕單體電池熱失控不太實際”。熱失控是嚴重的安全問題,而單體電池的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單元,因此,電池的功能安全風險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存在的。


    這種風險的存在,增加了電池產品品質達標難度,也導致了配套資源的極度不平衡。倒三角形的供應鏈現象,得不到改觀和處理,這也是全球難題。


    全球市場,動力電池90%以上的產能聚集在中日韓三國。在中國,2018年全年,寧德時代裝機總電量占比達40.7%,比亞迪動力電池裝機量占比為19.4%,這兩家頭部企業的裝機量就占據了整個市場份額的60.1%。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電池需求方的整車企業已被電池寡頭“綁架”。而在電池供方,高端產品供應不足,低端產品過剩,一熱一涼,供需出現極度不平衡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有條件的整車廠都選擇了捆綁電池廠或合資PACK廠,最為典型的例子,是多家整車企業先后跟寧德時代合資建廠或達成戰略協議。整車企業缺乏“可靠”的配套,已經形成恐慌心態。


    多電池版本配置,很好地規避了供應鏈風險


    受制于開發成本限制,一直以來,整車廠并沒有真正執行多家供應商提供配套的原則。這其中的主要原由是成本問題,成本和配套的數量需求有真接關系。


    中國作為新能源市場的主戰場,真正市場啟動是從2015年,“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確立了發展新能源汽車強國戰略,開啟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化新階段”(摘自2019年歐陽明高,百人會演講)。


    也就是說, 2015年才是各整車廠發力量產推向市場的時間節點。從這節點開始,配套的電池下游企業,才真正的步入供應正軌。


    這幾年來,中國電動車汽車已經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中國目前有近500家電動車加工企業,需求是旺盛的。但是,對于配套的電池企業,有市場預測:目前現狀是,中小電池企業產能利用率不足10%,到2020年,相當數量企業或將被淘汰出局,僅能存活下來的,估計不足20家。而另一方面,由于高端產能供應不足,也阻礙了電動車的進一步發展。


    最為典型的問題是,優質電池的“斷供”,“供貨緊張”。比如,松下給特斯拉供貨,一段時間,也出現了產能不足的問題。而在國內,這樣的案例就太多了,業內人士都心知肚明。


    背后的問題,也令人揪心。例如,當電池廠提供的產品,出現壓差增大,超出要求時,為了維持加工和裝車進度,不得不妥協接收不合格電池,這是一種何其不負責任的做法!因此,如果能讓多家電池廠家配套供應電池,只要達到整車廠技術要求即可,這不但能緩解供應鏈緊張的局面,還能變向提高產品質量。何樂不為呢!


    從EV整車成本分解,電池成本占到30~40%,是扛了成本的大頭。如果整車長選擇配置多個版本的電池,由于各版本電池成本差價很大,那么對于消費者,就會多一些價格選擇,這自然是好事,同時也有利于整車廠搶占細分市場。


    此外,這種做法,對于電池行業,也極為有益。因為它增加了配套機會,實現技術互補,更有利于電池技術進步。電池的很多工藝,例如化成、老化擱置等,都是消耗時間不可缺少的環節,更多的訂單,壓在幾個電池企業身上,個人臆斷,對于企業本身也是不利的。在給整車配套機會上,如果拉動更多的其它電池企業產能,往大的方面講,從電池行業整體進步到企業自身發展,實在是有利的事情。


    多家電池配套車型項目,也會促使技術目標不斷得到修正和清晰,技術互補優點是分明的。


    電池模塊化“理念”,是動力電池進步趨勢


    2018年,大眾轉向電動化的動作極為引人關注。


    大眾的MEB電動平臺模塊化,應當更傾向于一種理念,是一種設計方向和思路,包括可見的實體結構,不可見的策略方式即平臺化。最終的目的,是要符合成本的要求。例如,“大眾的新平臺沒有使用新型材料來減輕重量。工程師們考慮過碳纖維,但認為它達不到該公司為這些汽車制定的高產量、低成本的目標。即使是鋁的使用也很有限,MEB的底盤大部分是用高強度鋼制造的”。


    大眾負責電動車的董事會成員托馬斯?烏布里希(Thomas Ulbrich)表示: “我們將為數百萬人而不僅僅是百萬富翁制造電動車。”


    大眾的中國市場計劃,非常激進和高調,將在中國投放30款以上純電動產品,在2020年在中國市場交會40萬輛,這些底氣,就是來自技術領先成熟的模塊化電動平臺MEB。


    MEB 平臺的電池,只是實現了“多容量”版本:“全新的大眾MEB電池包將使用嵌入汽車底部的矩形電池包。大眾汽車將為這些電池包提供兩種不同的容量,低端約48至62千瓦時,高端約80至82千瓦時。依據歐洲WLTP的效率評級,這款車的行駛里程應當在330至550公里(205至342英里)之間。”(來自網絡信息)


    目前,關于MEB平臺的電池系統,可獲得的信息還很有限,其模塊化的特點,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分解。但是,如果把模塊化理念推而廣之,以同容量電池多版本配置補充其“多容量”版本策略,也并非沒有可能。


    小結


    最后,我不得不承認,以上所有的分解,只是一廂情愿式的,我們還需要靜觀消費者的反映和感受。但是,在“去補貼”大形勢下,對成本較高的電池,多一些探索使用,多一些和消費者的親和,肯定是正確的。


    從技術角度,也迫使電池向低成本創新和進步。低成本不代表低質,低質的電池肯定是死路一條。惟有從技術角度創新,不斷熔入模塊化、標準化理念,才是一條發展之路。


    原標題:如果不想被寧德時代“綁架”,車企應考慮電池“多版本配置”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