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磷酸燃料電池(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 PAFC)是以濃磷酸為電解質,以貴金屬催化的氣體擴散電極為正、負電極的中溫型燃料電池。可以在150~220℃工作。具有電解質穩定、磷酸可濃縮、水蒸氣壓低和陽極催化劑不易被CO毒化等優勢,是一種接近商品化的民用燃料電池。
磷酸燃料電池的基本組成和反應原理是:燃料氣體或城市煤氣添加水蒸氣后送到改質器,把燃料轉化成H2、CO和水蒸氣的混合物,CO和水進一步在移位反應器中經觸媒劑轉化成H2和CO2。經過如此解決后的燃料氣體進入燃料堆的負極(燃料極),同時將氧輸送到燃料堆的正極(空氣極)進行化學反應,借助觸媒劑的作用迅速萌生電能和熱能。
陽極反應:H2+2e- →2H+
陰極反應:1/2O2+2H+ → H2O+2e-
總反應: 1/2O2 +H2 → H2O
電池本體(即單個電池)的輸出電壓在無負荷的狀態下,為1[V]程度。提高電流密度,通常設計以0.6—0.7[V/單個電池]為額定值。無負荷狀態與實際電壓的差作為熱能而放出。并且,電池本體的發電效率不決定于電池面積,所以,燃料電池本質上即使是下容量的,也是高效率的。實際使用上是按輸出的需要,把數十個以至數百個電池本體串聯而積成為電池包合體(stack)的。
PAFC作為一種中低溫型(工作溫度180-210℃)燃料電池,不但具有發電效率高、清潔、適應多樣燃料、無噪音、運轉費低、設置場所限制少、大氣壓運轉容易操作、安全性優良、部分負荷特性好等特點,而且還可以熱水形式回收大部分熱量。下表給出先進的ONSI公司PC25C型200kW PAFC的主要技術指標。最初開發PAFC是為了控制發電廠的峰谷用電平衡,近來則側重于作為向公寓、購物中心、醫院、賓館等地方提供電和熱的現場聚集電力系統。
PAFC用于發電廠包括兩種情形:分散型發電廠,容量在10-20MW之間,安裝在配電站;中心電站型發電廠,容量在100MW以上,可以作為中等規模熱電廠。PAFC電廠比起一般電廠具有如下優勢:即使在發電負荷比較低時,仍舊保持高的發電效率;由于采用模塊結構,現場安裝簡單,省時,并且電廠擴容容易。
受1973年世界性石油危機以及美國PAFC研發的影響,日本決定開發各種類型的燃料電池,PAFC作為大型節能發電技術由新能源產業技術開發機構(NEDO)進行開發。自1981年起,進行了100kW現場型PAFC發電裝置的研究和開發。1986年又開展了200kW現場性發電裝置的開發,以適用于邊遠地區或商業用的PAFC發電裝置。
富士電機公司是目前日本最大的PAFC電池堆供應商。截至1992年,該公司已向國內外供應了17套PAFC示范裝置,富士電機在1997年3月完成了分散型5MW設備的運行研究。作為現場用設備已有50kW、100kW及500kW總計88種設備投入使用。下表所示為富士電機公司已交貨的發電裝置運行情況,到1998年止有的已超過了目標壽命4萬小時。
我國在這方面還處于研究初期,與發達國家之間還有較大差距,需奮起直追。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