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身處“襁褓”中的嬰兒終究要學會自己走路。
從襁褓嬰兒到蹣跚學步,歷經四年發展的中國動力電池行業正在經歷政策改變的陣痛。“白名單”的存在為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最優的生存環境,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外部競爭,幫助他們度過艱難的起步階段。
連續四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銷第一,國內新能源市場這塊肥沃的土地養育了眾多國內動力電池企業。以寧德時代、比亞迪、天能動力為主的頭部企業早已成熟結果,凈利潤爆發式增長,在全球的動力電池行業也爭得一席之地。
此刻,隨著“白名單”的廢除,外資動力電池企業將重新進入中國市場,這些早已廣泛布局動力電池研發制造的外資企業,對于中國市場窺探已久。失去保護的國內企業能否抵擋它們的競爭,保持增長還是未知數。
動力電池行業的后“白名單”時代已經來臨,對于動力電池企業與新能源廠商來說這都將是一次全新的機遇與挑戰。
傲嬌的獨角獸
7月29日,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依據企業申報數據和上市公司年報,綜合評定出“2018年度中國電池行業百強企業名單”。其中,天能動力以345.52億元位居第一,被譽為動力電池產業“獨角獸”的寧德時代以296.11億元位居第二,超威動力以269.48億元、寧德新能源以246.65億元、比亞迪以218.07億元,分別位列第三、四、五名。前五名2018年銷售額均超過200億元。
而支撐頭部企業取得如此亮眼成就的是中國龐大的新能源市場需求。據EV Sales公布的數據:2018年全球電動車總銷量達到2,018,247輛,僅中國市場就貢獻了將近一半銷量。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動力電池的需求迎來了爆發式增長。一紙“白名單”將外資動力電池企業拒之門外,為初生的中國動力電池企業贏得了活力。它們在起步較晚的情況下對外資企業實現“彎道超車”。
以寧德時代為例,這匹中國動力電池行業的“獨角獸”目前市值已超過1500億元,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位居第一,占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總份額的25.4%。2018年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車型有效目錄共 3800余款車型,其中配備寧德時代電池的車型超過1100多款,約占三分之一。本田、豐田、日產、大眾等傳統汽車巨頭也是寧德時代的合作對象。
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使得寧德時代掌握這著動力電池市場足夠的話語權。隨著越來越多的廠商逐步在新能源范疇發力,對于動力電池的需求還在張大,部分廠商在與寧德時代洽談合作的過程中也體驗到了這匹獨角獸的“傲嬌”。
但是風口過后,“傲嬌”的寧德時代能否持續安然自若?重整旗鼓、及時調整戰略布局的比亞迪不可忽視,日韓電池巨頭的返場帶來的威脅更為巨大。在這個產品即命脈的時刻,寧德時代在核心技術與成本控制上是不是比這些競爭者更為出色?隨著燃料電池與氫能源的發展,鋰離子電池能否持續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也是未知。
對于寧德時代而言,政策保護已經褪去,競爭對手愈發強大,技術瓶頸仍需沖破,全新驅動源技術也在路上,此刻保持“傲嬌”并不適宜。
過去的四年間,行業的成長與“白名單”的保護息息相關,我更愿意將目前的中國動力電池行業比作溫室中的花朵。希望溫室撤去,花朵還能如此鮮艷。
未知的它們
2018年,寧德時代占據全球出貨量第一,而位居第二的松下電池全球市場占比為20.75%,僅落后1.89%。如此微小的差距對于松下這樣的老牌勁旅來說,還是存在機會重奪第一的。隨著中國市場對于外資電池企業的開放,對于早已布局國內進行建廠的松下電池而言,形勢正在悄然轉變。
在松下創業百年會議上,松下掌門人津賀一宏對于在中國市場“開疆擴土”顯得信心十足,這位掌權七年有余的“老炮”手握一手好牌。隨著國內市場的開放,津賀一宏立即向失去政策保護的行業“獨角獸”寧德時代發起挑戰。
外企的進攻不僅僅只限于松下,韓企同樣不可忽略。韓國瑞山,SK集團會長崔泰源透露,將大力發展其化學部門。到2022年,SK計劃將電池年產量從目前47GWh提高至55GWh。隨著SK入華在常州建廠并入資靈寶華鑫,意在掌握電池全產業鏈的意圖已很分明。
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松下、SK、LG化學、三星SDI四家外資動力電池企業在華投資總額已接近500億元。外資企業來勢洶洶,到底它們是保存實力還是已經全力以赴,一切都是“未知”。
隨著外資入場,動力電池供應可選余地增多,隨即部分車企開始“倒戈”。吉利近期表示將選定第二家電池供應商所為備貨供應商,雙方采取合資方式進行加工。而目標將是日韓企業,無疑對象就是LG化學。
無論采用怎么樣的手段,外資企業正在逐步侵蝕國內動力電池企業的市場份額,這點無可厚非。到底它們還有多少“未知”的技術與手段還未展示,無從知曉。我們只了解:藍海已經褪去,混戰才剛剛開始。
回顧過去幾年的動力電池行業,“傲嬌”的我們因國家政策保護占據了市場絕對話語權,“白名單”的存在為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和新能源車企提供了重大機遇,幫助頭部企業發展壯大。
同樣由于政策的改變,“未知”的它們得以重新進入國內市場,與國內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辯證地來看,雖然外資入場會使一批國內企業被淘汰,并瓜分部分本屬于頭部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但更多競爭者的涌入可以促使行業的良性發展,技術、產能、客戶拓展誰做的更加優異誰就可以存活下來。
優勝劣汰本是亙古不變的行業法則。后“白名單”時代已經來臨,襁褓嬰兒終究應當學會獨立行走,面對更充足的市場競爭,我們“打鐵還需自身硬”,要以更深厚的技術實力加入競爭中去。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