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池知識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氫燃料電池和鋰離子電池分解?

    2021-04-27 ryder

    鋰離子電池”,是一類由鋰金屬或鋰合金為負極材料、使用非水電解質溶液的電池。1912年鋰金屬電池最早由GilbertN.Lewis提出并研究。20世紀70年代時,M.S.WhitTIngham提出并開始研究鋰電池。由于鋰金屬的化學特性非常活潑,使得鋰金屬的出產、保存、使用,對環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鋰離子電池長期沒有得到使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今朝鋰離子電池已經成為了主流。


    鋰離子電池大致可分為兩類:鋰金屬電池和鋰電池。鋰電池不含有金屬態的鋰,并且是可以充電的。可充電電池的第五代產品鋰金屬電池在1996年誕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電率和性能價格比均優于鋰電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術要求限制,今朝惟有少數幾個國家的公司在加工這種鋰金屬電池。


    氫燃料電池

    氫燃料電池是使用氫這種化學元素,制造成儲存能量的電池。其基本原理是電解水的逆反應,把氫和氧分別供給陽極和陰極,氫通過陽極向外擴散和電解質發生反應后,放出電子通過外部的負載到達陰極。


    氫燃料電池特點無污染燃料電池對環境無污染。它是通過電化學反應,而不是采用燃燒(汽、柴油)或儲能(蓄電池)方式--最典型的傳統后備電源方案。燃燒會釋放象COx、NOx、SOx氣體和粉塵等污染物。如上所述,燃料電池只會萌生水和熱。如果氫是通過可再生能源萌生的(光伏電池板、風能發電等),整個循環就是徹底的不萌生有害物質排放的過程。


    無噪聲燃料電池運行靜謐,噪聲約莫惟有55dB,相當于人們正常攀談的水平。這使得燃料電池適合于室內安裝,或是在室外對噪聲有限制的地方。


    高效率燃料電池的發電效率可以達到50%以上,這是由燃料電池的轉換性質決定的,筆直將化學能轉換為電能,不需要經過熱能和機械能(發電機)的中間變換。


    氫燃料電池和鋰離子電池比較分解

    全球能源格局臨近大變革前夜


    縱觀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本質上就是能量輸出強度的進步。早期的農業文明,動力以人畜、木柴等生物能為主,輸出功率非常有限,還受到土地承載能力的限制,經濟只能在低水平不斷循環;18世紀工業革命后,隨著蒸汽機和內燃機的推廣,基礎能源變為以煤炭、石油為代表的化石能源,能量密度提升了上百倍,GDp也終于沖破了“馬爾薩斯陷阱”的束縛,呈現了指數型的增長。目前全球能源結構為原油33%,天然氣24%、煤炭30%,核電4%、水電7%和新能源2%,化石能源居于絕對主導地位。但展望將來,我們判斷人類能源結構已經到了再次大變革的前夜,石油將有望在30年內被全面替代,以燃料電池為代表的氫能源將成為新的主導能源!


    石油時代將被全面替代


    農耕文明發展后期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有限的土地資源最終無法支撐人口進一步的增長。化石能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同樣面臨著資源稀缺性的制約。按照過去20年的消費增速線性外推,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只能支撐30年,即使技術進步能將石油壽命再延續幾十年,但總還是有用光的一天,相對于人類還要繼續至少千年的歷史,依然沒有意義。而且考慮到目前勘探程度已經很充足,在發現低成本大油田的概率很低,潛在供給的開采成本會越來越高。這最終也會刺激替代能源商業化的大幅提速,如今朝鋰離子電池車的發展就已經如火如荼,因此經濟意義上的石油枯竭恐怕還會來的更早。將來誰能全面替代石油,成為新一代的車用燃料就成為非常關鍵的問題。


    燃料電池vs鋰離子電池誰將勝出


    目前替代石油車的主流技術路線就是鋰離子電池和燃料電池。燃料電池最大優點就是能量密度高,是鋰離子電池的120倍。但鋰離子電池起步早,商業化程度更高,整車成本也更低,且充電可以利用現有的電網系統,相比燃料電池整個加氫和供氫的配套網絡都要從頭建設,成本也要更低。因此這兩者的競爭核心就是能量密度vs成本的競爭。成本下降是個工程問題,可以通過商業化來處理,而能量密度面對的卻是基礎科學范疇的瓶頸,基本上是無解。因此本質上兩者的區別是“道與術”的區別,長期看,燃料電池無疑潛力更大,也最有望成為下一代車用基礎能源。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