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試驗以鈷酸鋰為例進行:
作用一:減少氧缺陷的形成,相應的提高材料的結構穩定性。
當電池充至高壓時,LiCoO2結構中的大量Co3+將會變成Co4+,Co4+的形成將導致氧缺陷的形成,這將會減弱過度金屬與氧之間的束縛力,從而使Co4+溶入電解液中,在LiCoO2里參雜納米二氧化鈦(VK-T30D)之后,在充放電過程中LiCoO2與納米二氧化鈦接觸的界面結構將會發生重排,從而減少氧缺陷的形成,相應的提高材料的結構穩定性。
作用二:改善鋰離子電池循環新能另一方面如果材料筆直與電解液接觸,強氧化性的Co4+將會與電解液發生反應從而導致容量損失。參雜納米二氧化鈦(VK-T30D)后可避免LiCoO2與電解液筆直接觸,減少容量損失,從而提高LiCoO2材料的電化學比容量,改善其循環性能。
作用三:減小電池在循環過程中的電阻。摻雜納米二氧化鈦(VK-T30D)后,鋰離子電池在首次循環中的電阻均比未摻雜的LiCoO2要大;但是10次循環之后,摻雜后的材料的膜阻抗和電荷傳遞阻抗都比未摻雜的LiCoO2要小很多。這說明納米二氧化鈦(VK-T30D)摻雜有效減少了LiCoO2在充放電循環過程中的電化學阻抗,有利于提高材料的電化學性能。(試驗中數據聲明10次循環,參雜納米二氧化鈦(VK-T30D)的正極材料電荷傳遞阻抗從31.8Ω降到9.0Ω)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