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池知識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鋰電池工作原理,鋰離子電池衰減的原由

    2021-06-10 ryder

    鋰電池工作原理,鋰離子電池衰減的原由。鋰電池是繼鎘鎳、氫鎳電池之后發展最快的二次電池。使用過的用戶應當都了解鋰離子電池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后容量會縮減。本文總結并分解了鋰電池的工作原理、容量衰減的可能原由,希望能幫上你們。


    鋰電池工作原理


    鋰電池是一種二次電池(充電電池),它主要依賴鋰離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移動來工作。在充放電過程中,Li+在兩個電極之間往返嵌入和脫嵌:充電時,Li+從正極脫嵌,經過電解質嵌入負極,負極處于富鋰狀態;放電時則相反。


    鋰離子電池放電是靠化學的氧化還原反應。放電時,也就是我們在使用電池消耗電量的時候,它的正極會嵌入鋰離子,負極鋰離子落嵌。充電的時候正好相反。他這種離子的得失會形成一定的電壓,使得電池萌生電量。


    在每一次充放電循環過程中,鋰離子(Li)充當了電能的搬運載體,周而復始的從正極→負極→正極來回的移動,與正、負極材料發生化學反應,將化學能和電能相互轉換,實現了電荷的轉移,這就是“鋰電池”的基本原理。由于電解質、隔離膜等都是電子的絕緣體,所以這個循環過程中,并沒有電子在正負極之間的來回移動,它們只參與電極的化學反應。


    鋰離子電池容量衰減的原由


    鋰離子電池是繼鎘鎳電池、氫鎳電池之后發展最快的二次電池.鋰電池的使用很大程度取決于其充放電循環的穩定性,和其它二次電池一樣,鋰電池在循環過程中容量衰減是不可避免的。


    1、正極材料的結構變化


    正極材料是鋰電池的主要來源,當鋰離子電池從正極中脫出時候,為了維持材料電中性狀態,金屬元素必然會被氧化到達一個高的氧化態,這里就伴隨了組分的轉變。組分的轉變容易導致相轉移和體相結構的變化。電極材料相轉變可以引起晶格參數的變化及晶格失配,由此萌生的誘導應力引起晶粒的破裂,并引發裂紋的傳播,造成材料的結構發活力械破壞,從而引起電化學性能衰減。


    2、負極材料結構


    鋰離子電池常用的負極材料有碳材料、鈦酸鋰等,本文以典型負極石墨進行分解。鋰離子電池容量的衰減第一次發生于化成階段,在這個階段會在負極表面形成SEI,消耗部分鋰離子。隨著鋰離子電池使用,石墨結構的變化也會造成電池容量下降。


    雖然保持了石墨的形貌結構,但是其(002)晶面的半高寬變大,導致c軸方向的晶粒尺寸變小,晶體結構的改變導致碳材料出現裂紋,進而破壞負極表面的SEI膜并促使SEI膜的修復,SEI膜的過度生長消耗活性鋰,因此造成了鋰離子電池的不可逆容量衰減。


    3、電解液的氧化分析與界面反應


    電解液的性質顯著影響鋰電池的比容量、壽命、倍率充放電性能、工作溫度范圍以及安全性能等。電解液主要包括溶劑、電解質和添加劑三個部分。溶劑的分析、電解質的分析都會導致鋰離子電池容量的損失。電解液的分析和副反應是鋰離子電池容量衰減的主要因素,無論采用何種正負極材料、何種工藝,隨著鋰離子電池循環使用,電解液的分析及與正負極材料間發生的界面反應都會造成容量的衰減。


    4、正極過充反應


    當正極活性物相對于負極活性物比例過低時,容易發生正極過充電。鋰離子電池正極過充導致容量損失主要是由于電化學惰性物質(如Co3O4,Mn2O3等)的萌生,破壞了電極間的容量平衡,其容量損失是不可逆的。


    5、電極不穩定性


    在充電時正極活性物質不穩定會與電解質反應造成容量降低。影響正極材料不穩定因素有正極材料結構缺陷、炭黑含量、充電電勢過高,其中正極材料結構缺陷是影響因素中的重中之重。


    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可用區域縮小,可填充的能量降低,充電時間逐漸縮短。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周期循環和老化的原由,鋰離子電池容量呈線性衰減。


    6、存儲溫度


    充放電循環并不是鋰離子電池容量衰減的唯一原由,高溫下存儲鋰離子電池也會導致容量衰減。一個洋溢電的鋰離子電池在40℃(104°F)保存一年而不使用的情況下會造成35%的容量損失。超快速充放對電池也是有害的,會使電池壽命減少一半,這對于單體鋰離子電池是非常分明的。鋰離子電池包比能量高,但由于單體電池的差異而顯得特別微妙。


    鋰離子電池需要常常計算其容量衰減和最終壽命。容量衰減到80%就需要更換電池包,鋰離子電池包的最終壽命極限應依據使用的不同、用戶的喜好以及公司的保障而改變。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