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最近,有消息稱LG化學對奧迪耍起了流氓,在電池供應上想要“敲竹杠”。
據境外媒體報道,由于電動車動力電池需求旺盛,LG化學正試圖將其供應奧迪的電池價格提高10%。聽這事,有無點像房東說“房源緊張啊”,要趁機漲房租的意思?
電池中國網知道到,LG化學目前是戴姆勒和大眾集團的電池供應商,如果“敲竹杠”這事是真的,則意味著大眾、奧迪、保時捷和梅賽德斯奔馳均將受到電池價格上漲的影響。而奧迪和LG化學均拒絕就此事回應。
我們了解,奧迪可是歐洲傳統的汽車豪門,居然受LG化學這種氣,確實是顏面盡失。那么,LG化學硬氣的底氣哪里來?
全球市場:需求旺盛,供不應求
“奧迪現象”與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整體環境密切相關。以目前全球動力電池產量來看,尤其是高端產品,還遠遠不能滿足新能源汽車市場強勁的需求。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范圍內電動車的保有量超過300萬輛;而到2025年,僅大眾汽車一家就計劃每年加工300萬輛電動車,預計到2025年全球市場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583GWh。
事實上,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車的新需求都嚴重依靠少數電池加工商。彭博新能源財經分解師Yayoi Sekine表示:“這種需求是我們從未見過的。但是供應卻難以跟上。”他指出,2017年在美國部署的公用事業電池中,將近60%是由三星SDI和LG化學加工。美國最大的電池和儲能公司之一Stem 的首席技術官Larsh Johnson表示:“全球電池市場肯定有些緊張。這也是我們尋求新的供應商的原由之一。”
電池中國網知道到,為滿足全球范圍內客戶的電池訂單需求,LG化學不斷張大產能。據悉,LG化學已將其2020年動力電池產能目標提升約29%,從規劃的70GWh提高至90GWh。
而就在10月23日,LG化學總投資20億美元的動力電池項目在南京動工建設,據悉該項目將在2023年實現全面達產,年產動力電池32GWh。 LG集團副會長、LG化學CEO樸鎮洙表示,為應對高速發展的汽車動力電池需求,該項目將主要服務快速增長的全球動力電池客戶。
除了LG化學外,全球各大主流電池廠商也都開啟擴產狂飆模式。據電池中國網知道,寧德時代計劃到2020年,將產能提高到54Gwh;比亞迪預計今年電池總的加工能力將達到28Gwh,到2020年將進一步增至60Gwh;而據三星SDI透露,該公司將持續在滿足需求的同時提高加工能力。
歐洲軟肋: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奧迪被“敲竹杠”的背后,凸顯的是歐洲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尷尬:歐洲雖然在傳統燃油車范疇豪門眾多,但是在新能源汽車范疇卻有點像中國的國足,“踢不進世界杯”。缺乏有實力的本土電池企業,因而不得不仰人鼻息。
據電池中國網知道,雖然從1991年開始,歐盟就已經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制定了相關扶持政策,但該地區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上步伐卻異常緩慢,尤其是以德國汽車制造商為主的車企,一直未能在全球新能源浪潮下搶占高地。
歐洲新能源車企所需動力電池不得不高度依靠LG化學等亞洲國家。數據顯示,全球動力電池90%以上的產能聚集在中日韓三國。2017年全球動力鋰離子電池出貨量達到62.35GWh,而中日韓包攬了前10家裝機量最大的企業。日本的松下、韓國的LG化學、三星SDI基本壟斷了日韓及歐美主流車企動力電池的供應。
中日韓壟斷全球動力電池市場
(資料來源:中銀證券)
“長期而言,我們決不能依靠于少數亞洲(電池)制造商。”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赫伯特?迪斯的這句話,凸顯出對歐洲因為缺乏大規模電池加工設施和大制造商,在全球電動車銷量快速增長和技術進步中,歐洲將輸給亞洲競爭對手的擔憂。
為擺脫不利局面,歐洲又有了大動作。近日,歐盟計劃為電池研究提供政府補貼,并愿意向建設大型電池工廠的企業提供數十億歐元的聯合資助,來改善長期需要依賴亞洲公司供應電池的軟肋。
而最近,歐洲本土電池制造商Northvolt已經開始在瑞典建設歐洲最大的鋰電池工廠,該項目的開發旨在幫助歐洲將來減少對來自中國和韓國電池供應的依靠,預計項目一期將在2020年后期正式投產,每年將形成8Gwh的產能;到2023年每年的電池產量達到32Gwh。
據知道,德國大眾集團將在歐洲建造固態電池廠的計劃提上了日程,力圖在2024年或2025年實現固態電池批量化加工。同時,寶馬集團也發布表明表示,將投資10億歐元在匈牙利新建組件廠,以此實現寶馬在歐洲同時加工電動車與傳統汽車的目標。
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歐洲本土的電池供應至少要到2020年之后才能放量,短時間內還得依靠亞洲國家。不過歐洲企業的覺醒,對亞洲企業也是一個警示。
LG化學:實力超群,獨領風騷
除了全球大環境和歐洲自己不爭氣的因素外,LG化學的硬氣源于自身實力的強大。
據知名研究機構Navigant Research發布的全球鋰電池競爭排行榜,以視野、進入市場策略、伙伴、加工策略、技術、地理范圍、銷售、營銷與分銷、產品性能、產品質量和可靠性、產品份額、價格、繼續增長潛力12個指標綜合來看,LG化學則高居榜首,而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則分別位列第3和第10。
NavigantResearch發布的全球鋰離子電池競爭分解圖
我們津津樂道的是,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加工國。2017年寧德時代登頂全球動力電池企業出貨量排行榜,中國企業在前10名中占據7席。而LG化學2017年實現裝機量4.5Gwh,在全球動力電池企業出貨量排名中僅位列第5。
但事實上,國外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商用車推廣普及率并不高,因此日韓動力電池企業的產品主要使用于乘用車上。據外媒公布的2017年全球乘用車動力電池企業產量數據顯示,松下仍舊占據第1的位置,LG化學居第3。
而在客戶方面,LG化學為全球幾乎所有主流新能源汽車制造商提供電池。目前在全球20大汽車品牌中,LG化學已與現代、沃爾沃、通用、克萊斯勒、雷諾、大眾等13家車企展開合作。截至去年,LG化學已與全球30多家汽車制造商達成供應協議,價值42萬億韓元。如果從合作廠家數目來看,LG化學是全球“最大”車用鋰離子電池供應商。
而反觀中國電池企業,除了寧德時代在海外市場表現“小有成就”外,其他企業都有些“差強人意”。
資料來源:動力電池使用分會
在汽車行業,國際市場才是真正的高端客戶扎堆區域,電池裝機量某種程度上只是反映企業的規模“大”,而惟有拿下高端客戶,才是技術實力的證明,才是真正的“強”。所以LG化學“趁火打劫”奧迪,聽起來就是硬氣,而如果對象是無名小卒,那么就是以大欺小了。
在中國電池企業沾沾自喜裝機量又創新高時,在為拿到大額補貼而滿滿自足時,是否應當多到外面開拓開拓,多拿下幾個“洋客戶”呢?將來,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將進一步開放,日韓企業都將卷土重來,而歐洲就如拿破侖所說已“睡獅將醒”,到時候國內電池企業能否向LG化學那樣“硬氣”起來呢?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