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鋰電池材料之電解液(具體篇)
3、電解液(1)
第一代電解液:pC+DME+1MLipF6
與石墨負極匹配性差,易發生溶劑共嵌入。
第二代電解液:EC+DMC(orDEC)+1MLipF6
低溫性能差
第三代電解液:EC+DMC(DEC)+EMC+1MLipF6
電導率可達10-2S.cm-1,>50%
目前工作大多聚集在選擇添加劑方面,以提高電池首次充放電效率,提高SEI穩定性。
電解液(2)-液態電解質溶液
鋰電池采用溶有鋰鹽的非質子有機溶劑為電解液。由于有機電解液參與負極表面SEI膜的形成,因此對電池性能的影響重大。
作為鋰電池的電解液,需滿足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①化學穩定性好,電化學窗口寬
②電導率高
③與負極材料適配性好,并能形成穩定SEI膜
④工作溫度范圍寬(-40—60℃)
⑤價格低廉,材料易得
⑥無毒,無污染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border=0>
電解液(3)
A、溶劑部分
非質子性有機溶劑。為獲得盡可能高的電導,常采用二元或多元組分溶劑。
a、碳酸丙烯酯pC(propyleneCarbonate)
b、碳酸乙烯酯EC(EthyleneCarbonate)
c、碳酸二甲酯DEC(DimethylCarbonate)
d、propiolicAcid甲酯
e、1,4–丁丙酯GBL(γ-Butyrolactone)
B、溶質部分
a、LipF6(主要)
b、LiBF4
c、LiClO4
d、LiAsF6
e、LiCF3SO3等
電解液(4)
A、環狀碳酸化合物(cycliccarbonate)
常用EC(EthyleneCarbonate)及pC(propyleneCarbonate)
①光氣法---利用雙醇化合物﹝glycol﹞和光氣反應
CH2OHCH2OH+COCl2------->(CH2O)2CO+2HCl
②二氧化碳合成法
CH2OCH2+CO2------->(CH2O)2CO
電解液(5)
B、鏈狀碳酸化合物
常用DMC(DimethylCarbonate)和DEC(DiethylCarbonate)
①一氧化碳合成法
2CH3OH+CO+1/2O2------->(CH3O)2CO+H2O
②酯交換法
C2H5OH+(CH3O)2CO------->CH3OCOOC2H5+CH3OH
電解液(6)-聚和物電解質開發(polymerelectrolyte)
①DrypolymerElectrolyte:聚合物摻雜鋰鹽形成“聚合物—鋰離子絡合物”。
由于室溫鋰離子電導率低(約10-8s.cm-1),難以滿足使用要求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border=0>解液(6)-聚和物電解質開發(polymerelectrolyte)
②plasTIcizedpolymerElectrolyte(塑料化聚合物電解質):采用增塑辦法,將有機電解質溶液作為增塑劑加入到聚合物基質材料(如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AN聚丙烯腈,pVDF聚偏氟乙烯)形成的網絡結構中,并使之固定化。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border=0>
解液(6)-聚和物電解質開發(polymerelectrolyte)
電導率可達10-4——10-3s.cm-1,已接近液相溶液電導率,能滿足實用要求,已進入實際使用(商品化聚合物鋰電池)。
自Bellcore公司于1994年率先報道聚合物鋰電池以來,聚合物電解質的開發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目前工作大多聚集在進一步提高膜的實用性能(機械性能及電導率)、發展新的制備辦法(光、熱引發現場聚合)以及揭示導電機理等方面。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border=0>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border=0>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