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自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以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便上升到國家的戰略高度,鋰離子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電池的主要支撐,從而帶動了整個鋰產業的迅速發展,成為近年來有色金屬行業中突飛猛進的一匹黑馬,并且在國際上初露崢嶸。
回顧2018年,總體看,成就令人矚目。在上游環節,鹽湖提鋰、鋰云母開發利用均取得沖破性進展;在中游環節,鋰鹽等初級原料產量繼續大幅增長,預計2018年鋰鹽產量將達到16萬噸,同比增長35%;在下游環節,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產能不斷張大,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三元材料前驅體的主要加工國和供應國。在國際合作環節,骨干企業多方式投資、并購、參股澳大利亞、智利等境外資源開發,取得分明成效。
目前,金屬鋰廣泛使用于醫藥、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材料、鋰離子電池等范疇。主要加工企業有Albemarle、FMC、天齊鋰業、贛鋒鋰業、新疆亞歐、中核建中、江蘇宏偉等。依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統計,2018年上半年我國鋰電池正極材料產量約15.1萬噸。數十家企業正極材料的產量超過了1萬噸。2017年中國鋰離子電池產量沖破100億只,增速達27.81%,2018年預計全國鋰離子電池產量達到121億只,增速22.86%。2018年1~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87.9萬輛和86萬輛,動力電池裝機量為35.64GWh。2017年1~10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51.7萬輛和49萬輛,動力電池裝機量為18.74GWh,累計同比增長70%。鋰的消費增長主要依靠于新能源汽車和儲能范疇,因此,鋰鹽出產行業利潤將逐漸回歸正常。同時,歐美日等國對鋰的需求將越來越大,進口量逐年增加。國內鋰電池產業進入快速成長階段,成為全球主要的鋰電池加工國和消費國。
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達到200萬輛的目標,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也發布了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積極推動新能源汽車健康有序的發展,引導社會資本的投資。2018年也是雙積分政策元年,積分交易也為各企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在國家高度重視之下,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同時,監管制度也不斷增強,體制、機制也在不斷的規范。促使產業從培育期進入成長期,并且到了發展的提速期。
鋰電行業的快速發展引起多方關注,中國投資咨詢有限責任公司聶敏董事長就曾表示,看好鋰電行業基于3點原由:
首先,新能源體系的建設是實現全球綠色發展的關鍵,綠色發展今朝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緊要主題,環境保護對人類將來命運的影響深遠。鋰為新能源結構的變革奠定了基礎,因此鋰電行業的發展大有可為。
其次,中國鋰電產業已成為國際市場上的緊要力量。過去20年中國鋰電產業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僅2017年,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就獨占全球產業規模的50%,而本世紀初僅僅惟有3%。大到電站,小到手機無處不見鋰離子電池的使用,同時也涌現出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一大批獨角獸的企業,并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中國新能源汽車銷售量達到77.7萬輛,占全球54.4%,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第一大產銷國,這些數據都說明了鋰電產業在中國有巨大的市場,已成為國際市場上的緊要力量。
第三,科技創新是推動鋰電產業發展第一動力,當前世界正處于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交匯點上,科學技術在廣泛交織和深度融合中不斷創新,并往日所未有的力量驅動著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過去十幾年鋰離子電池的技術路線在不斷的演進,充足展示了科技創新的力量,無論從鹽酸、鐵鋰到三元材料,以及三元材料成分不斷優化,還是電池隔膜、電解液等材料革新都極大改善了鋰離子電池的性能,使鋰離子電池能量提高,安全性不斷的加強,所以說科學、創新正在推動鋰電產業發展,并進而推動人類的進步。
經過2015年~2017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有色金屬行業的這匹“黑駿馬”已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
獨角獸景象繁榮
2018年,鋰市場熱鬧非凡。我國相繼出臺一系列新的政策,給企業帶來更多機遇。從國際趨勢來看,全球電動化趨勢不可逆轉。國際上法國、德國、印度、挪威、荷蘭等國家已經排出了燃油車禁售時間表。從國內鋰電使用市場來看,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新能源汽車市場,二是儲能市場。據統計,當前,中、日、韓3國的鋰離子電池產量占全球產量的98%,行業發展機遇良好。
據中國有色金屬行業協會鋰業分會預測,受動力電池的拉動,全球碳酸鋰的需求量將從2017年的26.5萬噸增長到2020年的40萬噸,3年增加13.5萬噸。到2018年底,我國新增鹽湖鋰達3萬~4萬噸,到2019年或將達到8萬噸。預計到2021年國內新增鋰產能約20.65萬噸,全球新增約40.95萬噸。而全球新增鋰產品需求約為20萬噸,全球鋰產品供需結構發生反轉。但因為產能爬坡較慢,有效產能增量不及擴產規劃,全球碳酸鋰供需結構仍將處于緊俏的平衡狀態。得益于成本優點和快速發展的市場,一部分需求增量有望被國內的鹽湖鹵水提鋰產能滿足,我國鹽湖鹵水提鋰也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和新材料范疇的發展,鋰產品需求快速增長。2018年,鋰產品下游需求主要聚集的動力電池、3C電池和其他工業范疇表現凸出。2017年,全球碳酸鋰需求總量約為26.5萬噸,較2016年增長近10%。預計2020年碳酸鋰全球需求量將達到40萬噸,較2017年增加13.5萬噸,并且將來5年,碳酸鋰的下游需求量仍會保持16%的年均勻增速。
據統計,2018年我國的動力電池產量約占全球總量的50%以上,增速最高。其中我國三元鋰離子電池占比約44%,預計到2020年,高密度三元鋰離子電池占比將增長到71%,對鋰產品需求量將結構性增加。預計到2020年我國碳酸鋰需求量將達6.4萬噸,年均勻增速預計高達48%,成為該產品增速最快的使用范疇。此外,3C范疇是鋰產品緊要的使用場景。2017年該范疇碳酸鋰需求量超過4.6萬噸,預計到2020年3C范疇需求將保持穩步增長,并達到5.2萬噸。其他工業范疇對鋰產品需求占比較大,但多為工業級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增速保持穩步增長態勢。
2018年,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形勢下,也受到全球電動化趨勢的需求,造就了鋰產業的“獨角獸”形勢,同時圍繞著鋰產業的上下游范疇都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灰犀牛困局隱現
進入2018年以來,電池級碳酸鋰市場價格出現了分明下跌態勢。特別是“6·12新政”后,電池級碳酸鋰的市場價格大幅度下滑。截至2018年12月,工業級碳酸鋰報價為7.2萬元/噸~7.7萬元/噸,較年初相比下跌52.2%;電池級碳酸鋰報價7.7萬元/噸~8.2萬元/噸,較年初下跌52.4%;電池級氫氧化鋰報價12.5萬元/噸~13萬元/噸,較年初下滑23.19%。2018年隨著鋰產能的快速擴張,贛鋒鋰業、天齊鋰業等企業的擴產項目將陸續投放市場,鋰鹽等初級原料、三元材料前驅體、鋰離子電池制造等產業鏈主要環節,都出現了階段性供應過剩局面。金屬鋰的價格上漲滯后,導致“價格倒掛”現象出現,同時隨著產能增加,預計將來金屬鋰產品的毛利率水平將出現逐年降低的趨勢。
在礦產資源方面,當前世界主要鋰加工國包括中國、智利、阿根廷、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目前,已探明全球金屬鋰儲量約為1600萬噸,資源量約為5300萬噸。其中,中國儲量320萬噸,資源量 700萬噸。中國鹵水分布主要聚集在青海柴達木盆地,青海鋰資源主要占比在50%以上,但最大的特征是鎂鋰比高,工藝開發難度大。目前,國內鋰礦開發緩慢,選礦工藝仍需完善。且國內鹽湖鋰項目進展緩于預期,產品品質仍需提升。
在下游主力市場方面,2018年,我國電動車行業問題突顯,動力電池高能量密度、后補貼時代企業發展、行業競爭和產業鏈協同發展等問題突出。
高能量密度電池的科技創新發展有待于沖破。國內鋰電產業的基礎科技方面相對比較薄弱,與國際先進地區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從2018年來看,國內就發生了多起電動車起火事故。目前的鋰離子電池基礎穩定性和產品安全性依然需要提高,研發等基礎研究的投入依然需要繼續加大。
資金方面,補貼政策退坡以后,很多加工企業出現了資金流動性危機,企業應收賬款占比超過60%,有些企業整體利潤率下降。上游材料價格也在快速增長,尤其是鈷原料,從27萬/噸漲到70萬/噸,把中間企業利潤大幅壓低。
行業競爭格局發生改變。隨著國家取消了專用車新能源汽車補貼,以及外資股權限制等政策的出臺,特斯拉等企業將紛紛涌入中國,國內新能源汽車加工廠商的競爭壓力進一步加大。鋰電企業聚集度進一步提升,行業洗牌加速。低端產能過剩面臨淘汰,行業急缺高端產能。結構性產能過剩局面顯現,據知道,2018年仍有企業重復走原來的低端技術路線,盲目投產建設。另外,從國際競爭角度來看,解禁外資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將導致行業競爭的加劇。
產業鏈方面,下游倒逼上游材料企業降低成本,材料銷售價格也遠超預期。下游市場的快速變化,也要求上游企業迅速適應。新能源汽車市場不斷有新的變化和新的要求,消費者對汽車的體驗、對動力電池還有其他的方面提出的諸多新想法,這都要求企業迅速調整。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在分享著鋰產業這個超級蛋糕的同時也要看到盲目投資、重復投資、過度投資而帶來的諸多問題和將來困局,有些問題今朝已經可以分明看到,而會不會成為鋰產業的“灰犀牛”,是需要業內外共同警戒與避免的。
錦囊計創新升級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陳全訓在2018年鋰資源戰略研討會上表示,當前鋰行業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問題。
第一,正確認識政策的引導作用。2018年6月12日,國內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正式實行,成為行業熱議的焦點。新政鼓勵高續航車型發展,300公里以上續航提供更多補貼,300公里以下補貼大幅減少,150公里以下取消補貼,并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系統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育新興產業、優質產業發展,國家采取一定支持政策,這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當產業發展逐步走向成熟,支持政策就會適當調整。因此,不能一味認為新政的實行,是國家支持新能源產業政策的轉向和退坡,而是為了引導行業向更高質量提升,促使產業優化升級。任何產業都不可能長期依靠政策的扶持,發展壯大非得靠內生動力。
第二,要把技術創新放在突出位置。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很快,幾乎每年都有新技術、新產品推出,稍有松懈,就可能被淘汰、被替代。因此,我們鋰產業要咬住技術創新不放松,緊密跟蹤高比能量動力電池、固態電池的發展,著力沖破高純度鋰鹽、高鎳三元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等產品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工藝,著力提升產品質量和性價比,促使產業向高端邁進,滿足鋰電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需要。
第三,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過去幾年,在需求繼續增長,價格不斷上漲的背景下,國內鋰產業規模迅速擴張。去年,鋰業分會的大量調研聲明,碳酸鋰、三元材料前驅體等,就已經出現了過度投資的問題。有色協會在2018年工作會議上,特別提醒了這個問題,發出了預警,希望行業理性投資,規避風險,戒備一哄而上。今朝,價格下跌,部分中低端鋰鹽初級原料、碳酸鋰、三元材料前驅體等,逐漸失去競爭力。在市場的倒逼下,加快鋰產業結構調整,將是不以我們主觀愿望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第四,著力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當前,國際經濟貿易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美貿易摩擦處在十字路口,對我國鋰產業必然帶來筆直或間接的影響。國內經濟發展總體穩定,但也面臨較大壓力。盡管新能源汽車仍舊是最具增長潛力的行業,對鋰電產品需求仍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但是,面對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鋰行業要保持清醒頭腦,瞄準行業問題,增強行業自律,凝聚行業共識,促使產業協同,自覺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努力保障行業高質量、高效益、可繼續發展。
2019年~2020年發展預測
依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鋰業分會分解,將來鋰行業將呈現短期反彈、預期升溫、鋰精礦價格或存下降空間、長期邏輯將是“由量到質”的發展趨勢。
鋰精礦價格或存下降空間,成本曲線或下行:當前,國內冶煉廠商與西澳礦山正在進行鋰輝石長協價格談判,鋰精礦或存下降空間,行業成本曲線或下行趨穩,對中長期價格或形成支撐,進入底部區域。
長期邏輯“由量到質”:贛鋒鋰業進入全球核心動力產業鏈標志著行業邏輯正在發生演化——近年在政策推動以及技術突進下,新能源汽車以及電池企業快速成長,并且頭部聚集愈發分明,對全供應鏈的穩定性和連續性要求不斷提升。
預計將來鋰價短期反彈預期升溫,鋰精礦價格或存下降空間,成本曲線或下行。鋰鹽上游端,經歷2015年~2017年牛市后,鋰鹽供應企業不斷增多,與此同時,產品、資源卡位等差異也在不斷加大。要怎么樣雙向匹配,做到“門當戶對”,是行業內企業都在做的事情。對于鋰行業來說,進入后放量時代,高品質產品競爭將成為行業的下一個主旋律。
原標題:鋰業盤點:獨角獸還是灰犀牛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