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池知識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廢鋰離子電池的解決辦法——濕法回收技術

    2021-04-27 ryder

    廢棄的鋰離子電池中含有大量不可再生且經濟價值高的金屬資源,如鈷、鋰、鎳、銅、鋁等,如果能有效地回收解決廢棄或不合格的鋰離子電池,不僅能減輕廢銼電池對環境的壓力,還可以避免造成鈷、鎳等金屬資源的浪費。


    常州今創博凡能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與高校合作,建立了以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江蘇省貴金屬深出產技術及其使用重點試驗室為技術支撐的課題組,立項研究從廢鋰電池中回收有價金屬,經過3年研發,處理了加工中操作復雜、流程長、有機溶劑對環境造成危害等不利因素,縮短了工藝流程,降低了耗電量,提高了金屬回收率、純度和回收量,形成每年8000噸廢鋰離子電池金屬全關閉清潔回收工藝及其使用成果。


    項目屬于固體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使用范疇,技術原理是采用濕法冶金技術進行有色金屬的分離和回收,包括浸出、溶液凈化與富集、溶劑萃取等,另外還采用電冶金技術即電積最終獲得單質金屬產品。


    技術路線是:首先對廢鋰離子電池進行預解決,包括放電、拆解、粉碎、分選;拆解后的塑料及鐵外殼回收;分選后的電極材料進行堿浸出、酸浸出、除雜后,進行萃取。萃取是關鍵一步,將銅與鈷、鎳分離;銅進入電積槽進行電積萌生電積銅產品;經萃取后的鈷、鎳溶液再進行萃取分離,這時經過結晶濃縮,筆直得到鈷鹽和鎳鹽;或者經萃取分離的鈷、鎳分別進入電積槽中,得到電積鉆和電積鎳產品。電沉積工序的鉆、銅、鎳回收率達99%,品級分別達到99.98%、99.95% 和 99.2%~99.9%,硫酸鈷、硫酸鎳產品等都達到相關標準。


    本項目在最優化的研究成果前提下,進行規模化、產業化的研發和建設,建成一條年回收量達8000噸的廢鋰離子全關閉清潔加工線,回收得到鈷1500噸、銅 1200噸和鎳420噸,總產值超過4億元。將濕法回收重金屬技術進行規模化使用,經知道在國內還未見,在國外也不多見。這項成果對全國廢鋰離子電池金屬資源回收具有一定的指揮作用,成功地填補了國內空白;清潔環保,成本低,利潤高,在同類企業中具有較大的競爭優點。


    采用濕法回收工藝,整合、簡化工藝流程,整套工藝能耗低,產品回收率高。浸出工序采用3次回流浸出,提高浸出率至98.7%;高效的銅、鈷萃取劑將銅、鈷萃取分離出來,并富集成高濃度的硫酸銅液、硫酸鈷液,使之滿足電解沉積的工藝要求,提高了回收重金屬的效率。電沉積工序電壓和電流密度降低,節省電耗。整個工藝流程回收率高,是高值化加工工藝。


    電積工序中,萌生的少量硫酸霧廢氣用集氣罩負壓抽風收集解決,減少了廢氣排放;電積完的貧電積液,其中銅離子含量很低而硫酸濃度提高,作為反萃洗滌液或浸出液循環使用,綜合利用率高。加工過程大都通過泵輸送,各貯槽、循環槽、洗滌槽、萃取箱和電積槽均是關閉的,過程控制嚴密,機械化自動程度較高,減少了跑冒滴漏引起的原輔料損耗,也減少了污染物的無組織排放。


    電積工序和萃取工序萌生的硫酸霧、鹽酸霧用堿液噴淋吸收解決,去除率高,廢氣排放量少。廢水經解決后達標排放,濾渣、廢渣用來做水泥、磚等建筑材料,固廢解決處置率達到100%,實現污染達標排放。


    廢鋰離子電池是危險廢棄物,但從中回收重金屬,最終得到電解鈷、電解銅和電解鎳等高附加值產品,可作為鋰離子電池的加工原料,同時形成規模化的加工線,較好地實現了區域內資源的循環利用。國內也僅處于研究階段,尚未見到規模化加工的報道。


    項目采用粉碎分選一浸出一萃取-電積及濃縮結晶工藝回收廢鋰離子電池中的銅、鈷、鎳等有價金屬,不僅對各個工序進行最優化研究,提高了酸浸出率和產品的純度,而且整合縮減了工藝流程,降低了工藝操作的復雜性,降低回收成本,同時還提高工藝靈活度。依據市場調整產品種類,最終能得到電積鈷、電積銅和電積鎳等高附加值產品,又能得到硫酸鈷、硫酸鎳等加工鋰離子電池的原料,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此外,還考慮到加工過程中萌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等,加入環保治理環節,進行清潔加工,達到污染達標排放的目標。經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組織專家組對項目進行科技成果鑒定,確定水平為國際領先。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