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池知識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處理我國鋰原料可繼續發展的問題根本

    2021-04-27 ryder

    鋰離子電池制造離不開鋰資源,從某種程度上說,誰掌握了上游鋰資源,誰就掌握了動力電池發展的主動權。某業內人士表示,“動力電池企業要做大做強,成為行業龍頭企業,非得向上下游延伸,避免資源被卡脖子的情況出現。”


    對于鋰資源可能出現供應短缺的情況,電池中國網此前曾經做過報道。數據顯示,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年產200萬輛新能源汽車,預計鋰需求量將達到15萬噸碳酸鋰當量。而依據Roskill的預測,到2026年全球鋰需求量將達到100萬噸。全球動力電池產能快速擴張,上游原材料需求激增,逐漸呈現出供應緊張局面。


    美國鋰離子電池加工商Livent首席執行官PaulGraves表示,“我們預計到2025年對鋰材料的需求將是2017年的5倍。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要怎么樣加工足夠的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在不久的未來,市場繼續出現鋰短缺的風險將很大。”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市場,鋰資源消費量占全球40%以上,雖然中國的鋰資源儲量占全球的20%,但開采難度大、成本高,不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我國鋰原料對外依靠程度高,企業立足基礎,創新技術,是處理鋰原料可繼續發展的根本。”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表示。


    鄭綿平院士現任中國地質科學院鹽湖與熱水資源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國土資源部鹽湖資源與環境重點試驗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礦產資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畢生致力于礦產資源的研究工作。


    過度依靠進口鋰資源的做法就是“端著金飯碗討飯吃”,鄭綿平院士表示,“鋰原料的提煉離不開技術,企業應在技術創新方面下力氣,才能實現鋰原料的可繼續發展和使用。”鄭綿平院士提出提議,可以通過進一步提升吸附和隔膜技術,沉淀法、離子交換吸附法等多個辦法聯合使用,提高電池中的鋰金屬回收率等途徑提取鋰原料。


    鄭綿平院士從事礦床地質和鹽湖綜合資源及熱水礦床的研究范疇60余年,出版6部中英文專著,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曾先后主持完成國家重點科技項目10余個,系我國鹽湖科學及其礦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


    鄭綿平院士認為,中國鋰資源開發還有很大前景,要增強勘查和研究,摸清家底。從經濟、環境友好角度考量,他提議重點開展鹽湖型和深部鹵水型鋰資源勘查,酌情開展其他類型的勘查,保障戰略鋰資源應立足國內,同時還要“走出去”,重點向鋰三角地區(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拓展。


    作為一名鹽湖學和地質礦床學的知名專家,鄭綿平院士這些關于鋰資源開發的真知灼見,非常值得鋰離子電池產業鏈從業者學習和借鑒。


    鄭綿平199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研究獎;1994年當選為國際鹽湖學會副主席;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7年和2003年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均為第一獲獎人);2000年獲中國工程科技光華獎;2014年被推舉為國際鹽湖協會主席。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