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什么是糊式電池?
糊式電池,鋅錳電池的一種。又稱漿糊電池。因正負極間的隔離層是含有電解液的漿糊而得名。一般在圓筒形電池中采用。糊式電池于1910年發明,一直沿用至今,依然是鋅錳電池中的主要品種。中國的鋅錳干電池總產量中,約有80%為糊式電池。
結構糊式電池的結構如圖1所示。電池的中心有作為正極的碳棒,具有多孔性,對電池放電過程中萌生的氣體兼有排氣作用。碳棒裝入電池往日要先經憎水解決。碳棒周圍緊貼著的是正極粉料,由二氧化錳、導電碳粉(乙炔墨、石墨)和固體氯化銨混合組成。正極粉料與以氯化鋅和氯化銨的水溶液混和后,經過加壓成型,成為電芯。在正極電芯與兼作容器的負極鋅筒之間,注入電解液糊(簡稱電糊)。電糊是以氯化銨和氯化鋅為主的電解液、面粉、淀粉以及少量的氯化汞和表面活性劑組成,經一定溫度加熱,糊化成為膠狀物,作為正、負極間的隔離層。氯化汞的作用是減緩鋅片的腐蝕。在電芯的上部留有空氣室,作為排出氣體和電芯膨脹的空間。為了戒備水分的蒸發,在空氣室上部用封口劑密封。封口劑通常由瀝青和松香組成。碳棒頂部裝有與之緊密配合的銅帽,作為正極端。負極鋅筒底面作為負極端的稱為半關閉電池;也有再裝上一個馬口鐵底板作為負極端的,稱為全關閉電池。為了戒備鋅筒在放電過程中不斷消耗造成穿孔而引起漏液,在鋅筒外面包裹紙或塑料筒,如果裝上金屬外殼,則防漏性能更好。
糊式電池
制造工藝由于各加工廠所使用的設備和工藝要求上的差異,加工工藝流程不盡相同。圖2所示的圓筒形糊式電池制造工藝流程是一種常見的加工流程。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