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池知識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制造技術空心化/核心技術缺失困擾光伏

    2021-04-27 ryder

    制造技術空心化/核心技術缺失困擾光伏電池產業


    最近,我國多晶硅產能是不是過剩引發了廣泛爭執。記者調研發現,包括多晶硅在內的光伏產業核心技術缺失、裝備依靠進口現象嚴重卻是不爭的事實。我國光伏產業尚未建立起全面的研發和創新體系,同時又缺乏一些高新制造產業的支撐,因此我國的太陽能電池關鍵加工設備基本依靠進口,我國光伏企業多數還是“代工車間”。如果任由這種狀況繼續,太陽能產業將持續走上單純“制造大國”而缺乏技術創新的老路,亟待引起重視。


    光伏產業鏈上裝備進口產品“當家”


    硅料提純用的是德國改良西門子法,硅片加工多晶爐是美國設備,加工硅片電池七道工藝,五道需要進口設備……記者最近在調研中廣泛接觸光伏產業鏈上的企業,很多企業在宣稱設備精良、工藝先進時,無不例外都“傲慢”地表示:“我們的設備都是進口的”。有識之士稱這不算傲慢,而是慚愧,這暴露了我國光伏產業核心技術特別是裝備制造技術缺失的困境。


    位于江西新余市的江西升陽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加工多晶硅太陽電池的臺資企業,其800畝的廠區緊靠世界最大的硅片加工企業賽維LDK,5年規劃太陽能電池產能1000兆瓦。但從2008年開工至今,公司只建成了2條加工線,目前產能惟有80兆瓦至100兆瓦。公司總經理彭金龍說,雖然目前公司加工的電池供不應求,但受設備的制約,其他加工線遲遲無法上馬。他說,加工太陽能電池所需的清洗、植絨、印刷等設備,國內要么沒有,要么質量不好。而到國外購買,從預付訂金到交貨,至少需要6個月時間。


    “50萬元1噸鐵,肥水多流外國田。”剛剛投產的江西賽維百世德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鄭加鎮則更加痛心于我國光伏產業裝備制造業落后的狀況。百世德致力于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板的研發制造,這是一種將透亮導電氧化物TCO沉積在玻璃板上形成硅基半導體層,并利用其將陽光中的光子轉化成電流的光伏技術。相比晶體硅電池,硅薄膜電池具有工藝流程少、加工周期短、耗材少、能耗低、無毒無污染等優點,但設備昂貴、投資大,一條加工線就超過1億美元。鄭加鎮說,公司設備大部分來自美國使用材料公司,其中用于沉積硅薄膜層的核心設備專用微晶反應室,其實就是一臺300噸的鐵,卻要2000萬美元,折算下來就是50萬元一噸鐵,而且一條線就要4臺。如果這些裝備能夠國產化,可以節省大量資金。


    除了核心設備,國內光伏配套產品的加工技術也非常落后。江西中材太陽能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中國中材集團公司和賽維LDK共同出資成立的一家企業,以加工多晶硅鑄錠用石英陶瓷坩堝為主業,供應賽維LDK硅片加工線鑄錠使用。2008年硅片價格最高峰時,這種坩堝國外進口需要1萬元/個,金融危機后是4000元/個,而其實際成本不到2000元/個,企業效益理應不錯。但公司辦公室主任李偉說,由于技術還不過關,產品合格率不到40%,一直無法滿足賽維LDK的需求。中材公司效益差強人意,賽維LDK也不得不到國外進口坩堝。


    “核心技術在外”比“原料市場在外”更嚴峻


    80%的銷售靠出口,90%的原料要靠進口,“兩頭在外”是當前我國光伏產業眾所周知的兩大問題。但隨著我國光伏產業鏈不斷延伸,我國高純硅料的產能逐漸增加;隨著國家“金太陽計劃”的實行,國內需求將逐漸啟動,“兩頭在外”正在逐漸緩解。幾乎所有的技術設備都靠進口這一事實卻似乎一塊堅冰,成為我國光伏產業迫在眉睫、亟待處理的問題。


    國內最大的太陽能硅片加工商江西賽維LDK太陽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彭小峰解析說,目前多晶硅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美德日三國手中,這一狀況一直沒有改變,國內能加工出純度達11個9的多晶硅高端產品的廠家少之又少,80%的多晶硅廠家都是沒有核心技術、上不了規模的小廠,這部分產能既落后又過剩,是我國光伏產業發展的一大隱憂。


    “無論是原料在外,還是污染、耗能問題,幾乎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到核心技術缺失”。新余市科技局副局長黎理說,其實我國擁有豐富的硅礦資源,但由于我國多晶硅提純技術不高,企業僅能采用電弧法用炭還原制取純度惟有98%-99%的工業硅,然后作為工業原料以極其低廉價格賣到國外,經國外提純至99.9999%以上再采購回來。粗硅的工業技術極為簡單,卻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資源,同時還會帶來嚴重環境污染。


    盡管近幾年我國光伏產業飛速發展,有些企業加工出來的產品已經有一定競爭力,其技術也有不少進步,但大多還是在外國技術和裝備基礎上的集成和消化,原創性的技術依然少之又少。鄭加鎮說,市場競爭取決于價格高低,而價格高低取決于技術水平。今朝市場上高純硅價格是60美元/公斤-70美元/公斤,我國企業的加工成本是40美元/公斤,但國外一些企業已經可以達到20美元/公斤。如果市場再發生波動,不了解還有多少中國企業能夠活下來。


    把產業熱情向技術攻關方面引導


    以太陽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曾被認為是我國縮小與發達國家經濟結構差距的一次機遇,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光伏產業很有可能和此前的制造業一樣,淪為世界太陽能產業的“制造工廠”,成為發達國家污染和能耗的轉移地。當前,應當把社會對光伏產業的投資熱情,從出產制造環節引導到技術攻關上去,戒備光伏行業高開低走,陷入惡性競爭的怪圈。


    整合科研力量,進行國家攻關。南昌大學材料學院院長周浪說,國家可在“973”和“863”等科研項目計劃中給予光伏產業更多的資金投入,迅速建立起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國家光伏研發體系。他說,目前我國天津、陜西以及軍工行業在光伏產業的設備制造、科研攻關等方面是有一些基礎的,只要國家加以整合,具有很大的科研潛力。這方面,陜西開展了積極的探索,成立了太陽能光伏產業聯盟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開展太陽能光伏產業前沿基礎的研發和使用,吸引了國際尖端的技術中心和國內外知名企業發展。


    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光伏設備研發制造。從事單晶硅太陽電池加工的江西格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國平說,當前多晶硅規劃產能已經存在過剩傾向,社會資本看好光伏產業前景的積極性應當保護,并加以引導,讓一部分資本投向光伏產業設備的研發制造當中去。目前,江蘇省一批骨干型光伏企業已經著手攻克光伏產業技術裝備,pECVD、等離子刻蝕機、激光機和層壓機、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的探測等設備已初步實現國產化。但由于這些工作見效慢,國家應當拿出資金,對企業科研攻關予以補貼。


    增強國際協同合作,在引進、集成、消化中提高。在增強自主創新的同時,還應增強國際協作,要利用氣候變化談判的機會,緊緊咬住發達國家加大技術轉讓力度。要鼓勵企業走出去,通過資本并購,收購國外裝備制造企業。無錫尚德研究院院長徐源說,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創新型企業惟有充足利用和整合全球范圍內的資本、技術和人才資源,才能搶占新興產業制高點。目前,尚德已在全球建立6個研發中心,聘請外籍專家數十人。


    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關鍵環節是推廣使用,核心問題是技術創新。專家表示,戒備光伏產業盲目擴張,令國內經濟錯失產業結構升級的機遇,就非得從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方面入手,推動本土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和裝備國產化率提高。光伏加工技術更新換代較快,正在朝著全產業鏈優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我國目前主要靠進口加工線、并且各產業鏈單兵作戰的現狀,亟待改變。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