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池知識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是誰污染了太陽能

    2021-04-27 ryder

    是誰污染了太陽能(科技雜談)


    一向被譽為清潔、綠色的太陽能光伏發電近年來被戴上了“高污染”的帽子:國內許多新上馬的一些多晶硅材料廠家在加工過程中釋放出許多有毒有害的廢氣、廢渣,污染了空氣和土壤。


    作為加工光伏電池最緊要的核心原材料,多晶硅的加工一直被德、美、日三國的公司壟斷,我國的光伏企業所需的多晶硅材料,長期依靠進口。眾所周知,這些國家的環保要求都非常高,處罰措施也異常嚴厲,如果這些加工多晶硅的企業有污染排放,早就被關門了。


    那么,為什么在國外沒有污染的多晶硅加工,到了我國就變成“高污染”?


    業內專家道出其中原委:國外多晶硅企業采用閉環式加工工藝,一般不會造成污染;為了保持壟斷地位,其先進技術都對我國嚴格封鎖。2007年國際市場上的多晶硅材料一路暴漲,由200多美元/公斤驟升到近500美元/公斤,國內許多原本與此不沾邊的企業看到有暴利可圖,也紛紛上馬多晶硅。但由于引進的多是國外的落后設備和技術,做不到閉環式加工,加上一些企業為減少投資、降低成本,對工藝掐頭去尾,“省”掉了污染物的回收、解決等環節,造成了對環境的危害。


    “技術創新是多晶硅材料加工的命脈,如果國內企業只顧謀取眼前利益,不在這方面下功夫,不僅給自己戴上‘高污染’的帽子、自毀形象,還將嚴重制約整個光伏產業的健康發展!”這位專家發出了嚴厲警告。


    此言不虛。包括多晶硅材料加工、鑄錠、切片、電池片、電池包件、光伏系統使用等環節在內的光伏產業,無論光電轉換率的提高,使用壽命的延長,還是要做到閉環式加工,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一方面,要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盡量降低原料消耗、提高產品質量;與此同時,要增強產學研合作,力爭在基礎研究、工藝裝備和技術標準等薄弱環節上實現沖破。


    處理太陽能發電的高成本問題,政府的補貼扶持固然不可或缺,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要想讓太陽能發電由“貴族”變成“平民”,最關鍵的還是要通過技術的不斷進步、工藝的不斷改良、規模的不斷張大,大幅降低成本。另外,國家環保政策要“硬”起來。嚴厲處罰那些為減少投資而“省”掉污染物回收、解決等環節的企業,引導行業摒棄急功近利和“等靠要”思想,著眼長遠,在技術進步上踏踏實實下功夫,改進完善工藝,實現清潔加工。


    資料顯示,我國的太陽能資源理論儲量達每年17000億噸標準煤,大多數地區年均勻日輻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時以上,與美國相似,比歐洲、日本優越得多,其開發潛能之大,可以想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摘掉“高污染”的帽子,還得靠多晶硅企業自己,還得靠太陽能光伏企業從當前做起。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