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池知識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儲能悄然生長 能源變革中擔當重任

    2021-04-27 ryder

    從能源的整體發展來看,可再生能源是將來,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依然要與傳統能源共存。可再生能源由于間歇性、不連續、不穩定,使電網時常面臨巨大考驗,在能源變革的過程中帶來了許多矛盾。而儲能的出現,為處理這些矛盾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在中國大氣治理的背景下,要怎么樣促使可再生能源的消納,儲能廣泛地使用無疑是處理這一問題的一劑良藥,而且將來隨著能源互聯網的發展,不僅僅是電,包括儲熱、儲氫在內的多種形式的儲能也將發揮緊要的補充作用。


    “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2019”近日在北京舉行。其間同步召開了首屆世界儲能技術大會,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儲能行業精英,就世界儲能產業發展熱點、難點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共同為我國儲能行業問診把脈,獻言建策。


    如今的儲能產業,無論是鋰電、液流、壓縮空氣、飛輪儲能,還是鈉離子儲能等,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技術創新和使用創新是行業發展的焦點。


    儲能在成長,為能源變革帶來欣喜。依據大會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19》(以下簡稱白皮書),2019年,受光伏新政的壓力以及自身技術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影響,儲能迎來了新的發展拐點。特別是隨著今年更多儲能項目的落地,儲能產業也有望從示范使用步入商業化初期的緊要階段。


    技術成長 儲能螢火微光起步必將對能源施加緊要影響


    從全球來看,各國都在布局儲能的發展。依據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全球儲能項目庫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的累計規模達到31.3吉瓦;其中電化學儲能項目的累計規模為1072.7兆瓦,是2017年累計投運總規模的2.8倍,新增投運規模682.9兆瓦,同比增長464.4%。


    我國著眼能源產業全局和長遠發展需求,2017年10月,國家能源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促使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揮意見》(發改能源〔2017〕1701號),并提出了“十三五”和“十四五”的發展規劃:“十三五”期間,重點實現主要儲能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一批不同技術類型、不同使用場景的試點示范項目,做好標準、制度體系的基礎搭建,推動儲能商業化初期目標實現。“十四五”期間,儲能項目將得到廣泛使用,儲能產業體系將健全完善,使之成為能源范疇經濟新增長點;基于電力與能源市場形成多種儲能商業模式,形成國內外主流業務市場的全傾覆,實現儲能產業全面規模化和商業化發展。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儲能或許像螢火一樣較為微弱,但是將來十年,儲能無疑將壯大起來,對整個能源施加緊要的影響。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陳海生告訴記者,2019年,中國儲能的春天已經到來。2018年,在《關于促使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指揮意見》等政策的推動下,超過13個省份和地區出臺了相關儲能政策,市場生機得到了激發。技術方面,我們將看到多條技術路線的不斷沖破,包括:固態半固態鋰離子電池、鈉系電池、液流電池新體系快速發展、抽水蓄能、壓縮空氣、蓄冷蓄熱、飛輪等物理儲能技術實現沖破,以及儲氫技術的快速進步等。產業方面,多批儲能項目落戶地方,儲能在越來越多的使用場景展現了價值,眾多儲能企業蓬勃發展。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創始人/現任聯盟常務副理事長俞振華解析,儲能技術已經收窄了成本目標,三個賽道逐漸形成:以成本為終極目標的儲能技術對標動力鋰離子電池,最低成本不斷被刷新,低于0.3元/千瓦時的度電成本有望在今年實現;以滿足功率型或混合型使用的非傳統鋰電技術,包括各類物理與化學儲能技術已經在各類電力市場成為新使用范疇的排頭兵;以氫能為代表的第三賽道領跑者已經開始起跑,有希望重新走上動力鋰電的發展征程。


    2019年將是令人振奮的一年。技術方面,我們將看到多條技術路線的不斷沖破,包括:固態電解質技術帶動的鋰電全面升級、各類鈉系電池技術的快速發展、液流電池的新體系沖破及與鋰電的交織融合、各類物理儲能的項目落地以及儲氫技術的快速進步等。


    “產業方面,儲能技術作為配合電力、光伏與電動車等諸多產業,將來融合交通與能源,終結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緊要支撐技術,將會在越來越多的使用場景展現價值,其也必將成為我國能源范疇的必要組成部分。政策法規方面,我們相信相關政府部門會越來越理解儲能產業發展的痛點,制定出更切合實際的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規。”俞振華說。


    各種儲能形式已存在數十年,為甚么電池儲能當前獨占鰲頭?最顯而易見的答案是,其成本的下降以及性能的改善,這在鋰電池方面尤為突出。同時,鋰電池的崛起也受益于不斷張大的電動車市場。


    市場政策 沒有補貼的儲能產業頑強探索商業化道路


    近年來,全球儲能產業快速發展,我國也在儲能技術創新和市場使用方面積極尋求沖破。儲能作為智能電網、可再生能源高占比能源系統、“互聯網+”智慧能源的緊要組成部分和關鍵支撐技術,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所具有的廣泛而緊要的作用,正在加速體現。然而,不同于風電、光伏發展初期國家的補貼政策支持,國家對于儲能產業仿佛并不打算進行筆直的補貼,而是交由市場去決定。


    2018年12月,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編著的《儲能產業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藍皮書共4個篇章、10個分章,系統展現了國內外儲能產業發展現狀,研究了儲能技術特性和市場化使用模式,提出了產業發展階段所面臨的政策和市場環境問題。藍皮書還分解了近十年儲能產業發展走勢及各國儲能產業發展歷程中的成果,可為將來我國支持儲能產業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藍皮書顧問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表示,將來我國要分階段實現儲能產業從示范推廣到商業化初期、再到全面商業化的轉變。將來,隨著儲能成本的不斷下降,儲能商業化進程的加快發展,儲能將在國內使用于更廣泛的范疇。


    俞振華解析,在《關于促使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指揮意見》中,提出要在“十三五”要使儲能產業達到商業化初期。但是,儲能在將來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也將扮演越來越多的角色。儲能的商業化將成為實際。在將來的能源互聯網中,不僅僅是電,包括儲熱、儲氫在內的多種形式的儲能也將發揮緊要的補充作用。


    事實上,目前儲能的項目已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商業模式聚集于發電側、用戶側以及輔助服務市場。2017年6月,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公布首批“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的通知》,在項目名單中,延長石油1GW風光氣氫牧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風光氫儲互補型智能微電網示范項目、湖州長興新能源小鎮“源網荷儲售”一體化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和廣西欽州漁光風儲“互聯網+”智慧能源示范項目在項目名稱中便凸顯了儲能。


    正如可以預見新興技術的出現一樣,產業政策規范和市場機制建設顯著落后于當今存在的儲能技術。受降價減負和消防規范缺失政策影響,過去幾年,一直引領產業發展的用戶側儲能項目表現欠佳,“希望有關部門和相關各方盡快促成可行的消防規范,也期待地方政府在將來制定政策時能有更加深入的考量和設計。”陳海生解析,相比于產業使用的有關合作方,儲能企業普遍規模偏小,缺乏話語權,聯盟希望大家團結起來,共同推進市場建設和政策的落實。即使暫時承受挫折,也請大家不要氣餒,要相信“病樹前頭萬木春”。


    從全球范圍來看,現行產業政策是在開發新的儲能形式之前制定的,這些舊政策不承認儲能系統的靈活性,也無法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而許多政策正在更新輔助服務市場規矩,以支持儲能部署。電池儲能系統加強電網靈活性和可靠性的能力得到了充足的證明,這也是主管機構傾向于首先關注電力批發市場的原由。同時需要更新的還有零售規矩,并以此引起住宅和化石能源消費者對儲能系統的興致。


    產業化 能源互聯網“速效救心丸”有望補缺間歇性能源


    《2018儲能產業使用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用戶側儲能主要包括工商業削峰填谷及需求側應和。用戶側儲能占全部使用規模的27%,其中工商業削峰填谷占用戶側儲能的73%,是目前中國唯一進入商業化運行的電池儲能范疇。用戶側儲能主要聚集在華東、華南,占比分別為62%、26%。2017年新增用戶側儲能項目基本聚集在華東。


    近年來,以多種類型儲能技術產業化不斷進步,其中鋰電池儲能技術經濟性顯著提升,2016年其綜合度電成本接近0.65元/千瓦時,2020年有望達到0.30元/千瓦時,2030年將接近0.12元/千瓦時,儲能系統年利用小時數達200小時即可盈利。


    當然,技術上降低成本是一方面,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化,儲能也將迎來自己的黃金時期。從國際上的發展經驗來看,美國、英國都已經或者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


    今年1月9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下發《關于積極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了到補貼全面取消前的過渡性政策,力推的平價上網、低價上網項目為分布式光伏發展及儲能市場開拓了新增量。


    中關村儲能技術聯盟的研究報告顯示,將來儲能的商業化是不是也類似于光伏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來發展:2015-2020年,隨著間歇性能源大增影響電網穩定運行,考慮政策補貼和初裝補貼,部分地區的使用市場啟動;2021-2025年,儲能及新能源汽車體量放大,加速電池成本下降,考慮經濟性和補貼,儲能使用地區機場和將加速張大;2030年以后,儲能實現全面經濟性,并與電力系統充足融合,僅考慮經濟型,儲能成為電力系統的必備環節。


    發電側方面,儲能可以與可再生能源的結合,平抑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將來隨著可再生能源規模的不斷張大,幾乎難以避免會面臨棄電的挑戰,因此儲能的加入只是時間的問題。


    此外,電儲能參與電力輔助服務的商業模式也逐漸形成。盡管我國還處于電力市場的初級階段,輔助服務補償的價格機制仍不明朗,但在輔助服務提供者、提供方式、調節和評估指標、結算方式等方面已基本形成有章可循的交易機制,因此部分區域的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已逐步打開。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夏清告訴記者,儲能對于電網來說,就像“速效救心丸”,關鍵時刻可以救電網的“命”。儲能的前景值得期望。


    白皮書中指出,在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2018年中國儲能市場在聚集式可再生能源并網、輔助服務、電網側和用戶側的使用均增速分明,尤其是電網側,年增速更是達到2047.5%,這得益于國內電改所釋放的政策紅利和儲能行業數年的積累。將來中國的儲能產業將承載起越來越多的期待,必將凝聚更多的發展資源,形成更多的實用技術,催生更多的商業模式,創造更多的商業價值。預計到2019年年底,我國電化學儲能累計投運規模將達到1.92吉瓦;預計到2023年,累計投運規模將接近20吉瓦。


    近年來,在儲能范疇,記者也發現,在國際市場,眾多新興市場都有不俗的表現,而在歐洲、亞洲更是存在大量的市場空白區域。有能力的中國企業正計劃“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發展趨勢 “新人”削峰填谷“可再生能源+儲能”是必然選擇


    近年來各區域電網及省網陸續發布了并網發電廠輔助服務的管理細則,對電力輔助服務的交易辦法及效果補償機制做了充足說明,為儲能參與調峰調頻輔助服務逐漸完善激勵機制。


    用戶側方面,由于能夠利用峰谷價差進行套利和電費管理,是儲能項目最為活躍的市場。但是專家也指出,峰谷差價是計劃產物,只能用于目前儲能裝備定價參考;且峰谷差價套利不具有無限放大性和長期可繼續性。


    對于儲能來說,除了使用于發電側、電網側以及用戶側相對靜態的場景,移動儲能的發展同樣是將來的一大趨勢,而在移動儲能中,又以電動車的發展最受關注。


    儲能是將來能源的寵兒,尤其是在能源互聯網的體系之中。然而,近一年來,中國、韓國、比利時的鋰電項目均出現了起火事故,特別是韓國第16座儲能電站發生著火,儲能安全問題牽動整個行業的神經。


    雖然“安全”也成了2018年儲能行業關注的最大“熱點”之一,但鋰電的主流廠商在歐美市場保持比較低的事故率,部分項目的安全使用時間已經超過8年,國外很多有價值的經驗已經轉化成為規范和標準。這充足說明雖然鋰電存在易燃、熱失控的風險,但通過嚴格有效的管控、從安全角度提高準入門檻,并經過充足的安全探測與權威認證是可以保障鋰離子電池儲能系統安全性的。


    2018年,中國儲能市場已經在某些特定范疇爆發,2019年,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呼吁增強安全管理,繼續推進標準與規范的建設,更理性、更健康地推動儲能產業的發展。


    陳海生告訴記者,雖然儲能的春天已經到來,但是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還面臨多方面的挑戰。一是儲能的多重價值未在當前價格體系中得到充足體現,儲能的價格補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儲能等靈活性資源市場化交易機制和價格形成機制的建立仍需一定時間;二是儲能技術本身仍需提高,特別是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關鍵技術方面,有的儲能關鍵技術或部件還不掌握。三是儲能產品的成本和安全性等方面,仍需持續改善。


    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在致辭中表示,面對產業發展的形勢與困難,儲能行業應當在堅強發展信心和發展路線的基礎上,增強統籌規劃、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逐步處理產業發展難題,力爭實現三個同步:即技術水平提升和安全可靠使用的同步,政策市場機制完善和商業化開發的同步,回收利用體系建立和規模化發展的同步,促使儲能產業健康發展。


    從“新人”的角度來看,可再生能源與儲能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捆綁在一起的,因為一個不穩定,一個穩定,兩者的結合可以更好地適應現有的能源基礎;從老人的角度來看,儲能對于傳統能源,比如說在國內占據絕對優點的煤電,可以起到很好的調節作用,在可再生能源大量發展的時候找到自己新的發展路徑。我們相信,中國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道路上,必將繼續推動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依據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2019年對全球儲能項目庫的不完全統計,全球新增電化學儲能高速增長。其中,中國、韓國、美國、英國、日本、德國和澳大利亞這七國,占據了2018年全球新增電化學儲能市場的94%。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韓國。2017年他們的儲能體量,尚與中國處于伯仲之間。在2018年短短一年時間里,韓國驟然發力,將同樣高速增長的中、美、歐各國,大幅甩在身后,隱然間取得了“超強”的位置。而其余六國,則處在第二、三陣營之中。


    原標題:儲能悄然生長 能源變革中擔當重任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