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鋰電池知識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三方聯動引燃燃料電池之火 何時燎原?

    2021-04-26 ryder

    燃料電池最主要也最廣為人知的一個使用就是氫燃料電池汽車,但這一直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有人認為其宛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遺憾,無論是原料的制造運輸,還是作為催化劑的鉑金都是不小的費用,高額的成本讓很多車企望而卻步;另一部分人則把燃料電池汽車捧上神壇,其近乎零排放的特點無人能及,能量轉化率是一般燃油車的2~3倍,帶足燃料就能長時間運行,在續航能力上完虐,基于這些理由,這部分人認為將來汽車將是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天下。


    盡管燃料電池的高成本與其優秀的性能成了看似合理但又不可兼容的兩個對立面,但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企業大手筆投、技術層面的進步等,都使燃料電池行業煥發了活力。環保要求作為燃料電池業發展的根本推動力,政策扶持作為燃料電池業的全面保障,技術進步則使燃料電池業發展成為可能,這些都點燃了燃料電池的“星星之火”。


    助燃之風——政策扶持


    《中國制造2025》對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提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是在關鍵材料零部件方面逐步實現國產化第二是燃料電池和電堆整車性能逐步提升;第三是要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的運行規模進一步張大,達到1000輛,到2025年,制氫、加氫等配套基礎設施基本完善。不僅如此,國家對燃料電池汽車給予了大幅度的補貼,以幫助處理產業初期的成本傾覆問題。政策的扶持也增強了車企對于研發燃料電池汽車的信心。


    近日,國家工信部公示了申報《道路機動車輛加工企業及產品公告》(第299批)的車輛新產品名單,其中就有3款燃料電池汽車。而在今年已經公布的前7批新能源汽車推廣目錄中,有7款燃料電池車型進入目錄。這也讓人看到了燃料電池汽車進入一般人生活的可能。盡管燃料電池汽車在汽車甚至新能源汽車范疇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國內外眾多企業已經開始著手布局燃料電池產業,提前進入這片“藍海”。


    引燃之火——資金投入


    資金是產業發展的筆直推動力。各大車企和電池企業都看準了方向,對燃料電池進行大手筆投入,這也推動了燃料電池業的急速前進。LG投資3840萬美元研究固態燃料電池,本田通用聯手共同投資5.8億元加工氫動力燃料電池車的新一代系統,大洋電機投13.4億元建年產1.7萬套氫燃料電池系統,三碩科技5億元的氫燃料電池發動機項目正式落戶定南……據知道,僅2017年上半年,已完成的燃料電池合作、并購、投資等就有12筆,涉及金額近46億元人民幣。


    為了實現《巴黎協定》提出的“本世紀末全球均勻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內”的目標,各國都在尋找更清潔有效的技術以取代內燃機與石化能源,而氫燃料電池就成為了一個理想的選擇。因此各國都加緊了對氫燃料電池的資金、技術投入。英國拿出2300萬英鎊設立基金推動氫燃料汽車,德國政府出資6000萬歐元組織寶馬、戴姆勒研究汽車燃料電池等,都顯示了各國政府對于燃料電池汽車的支持。


    企業和政府的“雙管齊下”就像兩針“興奮劑”注入了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血脈之中,大量資金就成了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引燃之火”。


    易燃之草——技術進步


    就如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加工力”,惟有科學技術進步,才能造就產業的穩定發展。近幾年,也正是燃料電池在技術上取得的沖破性進展,才讓燃料電池產業“邁著大步前進”。


    技術的發展也逐漸處理了燃料電池最緊要的成本問題,在新的燃料電池產品中,催化劑鉑的使用劑量在逐步降低,而電池性能卻在逐漸提高,再加上電解槽等緊要配件的量產化,使得燃料電池的成本不斷降低。最新的研究技術可采用鈷銥合金作為催化劑,其具有和鉑金相同的催化效率,但價格更低、使用壽命更長,一旦技術成型實現量產化,燃料電池的成本將會大大縮減。


    在氫氣來源方向,除了傳統的加工工藝外,研發人員又找到多種產氫途徑,如生物質制氫、微生物酶制氧、海水淡化制氫等,這些新技術也都將為氫燃料電池提供源源不斷的氫氣。除知道決成本和原料問題外,政產學研多方力量也在不斷推動氫燃料電池產業化使用步伐的前進。


    政策、資金、技術三方聯動引燃了燃料電池的“星星之火”,那么它將何時燎原?我們還需拭目以待。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高清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