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蓋世汽車網10月19號訊:德波兩國在電池范疇聯手合作,嘗試建立一個“歐洲電池聯盟”,是歐洲電動車行業的急切需要。汽車工業作為歐洲傳統優點產業,正受到來自美國和東亞地區企業的強有力挑戰。目前,德國經濟部在電動車產業發展,尤其是電池加工上面臨較大壓力。近來,德國汽車巨頭高管紛紛發聲,呼吁德國和歐洲擺脫在電池范疇對亞洲的依靠,并建立歐洲自己的電池加工能力。
據外媒報道,正如奧迪毫不掩飾地在電視廣告中宣稱的那樣,其與德國汽車制造商們之前并未研發電動車,但最終還是欣然接受了電動化趨勢。既然歐洲汽車工業今朝已經后知后覺逐漸擺脫對內燃機的依靠,歐盟所謂的電池聯盟(BatteryAlliance)就值得稱贊了。該聯盟旨在處理歐洲汽車制造商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電動車研發所必需的電池大多是由中國制造。然而,問題在于,歐洲在電動車研發這場競賽中起步太晚。
雇傭了1300萬名員工的汽車工業是歐洲經濟的支柱。歐洲汽車行業的大部分優點在于其在發動機和動力系統方面的專長,而如今的電動化趨勢,尤其是電池加工和創新中心遠在千里之外的異國他鄉,正威脅著歐洲汽車行業一直保有的競爭優點。依據彭博社的數據,全球現有以及計劃加工的電池約有80%在亞洲。雖然日本和韓國是該范疇的早期領導者,但目前中國電池產能占69%,美國占15%,而歐洲的電池產能所占份額則不到4%。
中國在電池范疇的準壟斷地位,可能會削弱歐洲與中國汽車制造商競爭的能力。理論上來說,中國在將來可能會限制電池供應。亞洲汽車制造商已經簽署了鋰和鈷等原材料供應協議。此外,當亞洲汽車制造商正競相減小電池尺寸、縮短充電時間時,歐洲因缺乏本土產業而妨礙了其在在下一階段進行技術競爭。
電池工廠需要巨額投資,但加工的卻是低回報的商品化產品。對歐盟來說,太陽能行業或能給予其一點警示。在慷慨補貼和貸款的幫助下,中國企業在2010年至2015年間加工了全球三分之二的太陽能電池板,導致許多歐洲競爭對手破產。在電池范疇,歐盟委員會并未提出自上而下、由國家主導的應對方案,這是正確的。在宣布電池倡議一年后,歐盟于本周具體公布了一攬子計劃,旨在促使交流與合作,鼓勵聯盟,并更好地利用現有資金。
歐盟明確表示,依據歐盟國家援助規矩,政府可以向開發更新或更好電池技術的項目提供財政支持,前提是這些項目至少要有兩個成員國參與,并承諾共享部分技術和知識。與此同時,包括歐盟結構基金和歐洲投資銀行等提供的數十億歐元已準備就緒,將共同為大型加工工廠提供資金。
然而,這些措施可能仍舊為時已晚。同時擁有規模和專業技能的亞洲競爭對手正在歐洲建設電池產能,韓國LG化學、三星SDI以及中國寧德時代已經分別在波蘭、匈牙利和德國建設電池廠,寶馬和大眾等汽車制造商已經與這些電池加工商簽訂了大筆合同。因此,若要使成功的機會最大化,歐洲應當采取進一步措施。
中國向電動車技術的轉變首先發生在公共交通范疇。歐盟也應當倡導公共汽車、出租車和卡車車隊向電動化轉變,以刺激電池需求并開發充電基礎設施。此外,歐盟還需要培訓更多的電池工程師。然而,如果歐盟能夠在電池技術范疇做好協調行動,可能會萌生積極影響。歐盟和歐盟委員會副主席MarosSefcovic的嘗試是正確的。今朝,如果歐洲進一步落后,可能會在將來幾十年里苦苦掙脫才能趕上亞洲,此外還會讓無數工作崗位面臨風險。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