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船舶作為水上交通運輸的緊要工具,其分類根據不同航行區域、航行狀態、推進方式、動力裝置、造船材料以及用途等到方面可分為多種類型。
按照目前已有的動力裝置進行分類,現有船舶可以分類為蒸汽機船、內燃機船、汽輪機船、電動船和核動力船等。
目前電動船舶主要使用于民用范疇,注重內湖、內河以及近海港口,從使用船型上看可以分為車客渡船、客船、港口拖船、港務船以及海工船等;從使用噸位上可分為500噸以下、500-2000噸、2000-5000噸、5000噸以上等。
電動船舶具有綠色環保、零污染、安全以及使用成本低等優勢。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測算,船舶每百公里運行成本,柴油動力船舶為4100元,LNG燃料船舶為3700元,電動船舶為2800元。
電動船舶的運行成本分明低于柴油和LNG燃料船舶。同時由于電動船舶結構簡單,轉動部件少,工作可靠,所以維護成本極低,電動船舶非常符合當下發展綠色船舶的趨勢。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7年民用機動船只擁有量為13.17萬艘,2018年機動船只總數量為12.57萬艘,同比下降4.56%。
依據中國船級社(CCS)的船舶登記數據,2017年我國內湖船舶凈重噸位為2.19億噸,2018年內湖船舶凈重噸位1.95億噸,受民用機動船舶總數量下降影響,內湖船舶數量呈現稍微下降走勢。
現階段超過5000噸級的中大型船舶完全鋰電化替代難度較大,會以少量混合動力型為主要,每年舊船更新以及新入船舶中鋰電化的比例將呈現逐年增長趨勢。
GGII預測,倘若內湖船舶總量中按照50%的電動化比例計算,2018年電動船舶市場總噸位將達到0.98億噸,按照目前船用鋰離子電池電量的區間為1.2-1.35KWh/噸,取每艘船單位電量1.3KWh計算,2018年電動船舶用鋰離子電池市場理論需求量將達到127GWh。
實際上鋰離子電池配套船舶作為動力源需經船級社鋰離子電池產品技術標準認證后才可使用,截至2019年6月,國內擁有船級社認證的電動船用鋰離子電芯企業11家、認證電芯產品25款,電芯種類數量以及對應的企業數量仍較少。
GGII數據調研顯示,2018年電動船舶鋰離子電池市場總產值0.44億,實際船舶電動化比例為0.016%,市場份額還很小,但將來隨著國家政策向船舶范疇的傾向以及“一帶一路”的落實,船舶電動化有望加速發展。
將來民用機動船舶數量總數量與總噸位將呈現下降走勢,對應的內江、內湖的船舶總噸位也將呈下降趨勢,但船舶單位噸位重量有輕微上升(人員或貨物總量不變的情況下);將來景區游船以及2000噸以下客船以及渡船將首先實現電動化。
目前新疆、武漢的客輪與渡輪大多數實現純電動化,將來在中部地區、長三角地區等諸多水系風景區將有更多的純電動化船舶運行。
目前星盈科技、風帆目前正在進行船用鋰離子電池的相關探測,按照1.5~2年的驗證周期,兩年后船用電池市場將有更多的企業進入,屆時電動船舶市場將進一步增長。
將來7年,按照每年民用船舶總數量按照均勻下降4.9%計,單位船舶噸位均勻凈重0.178萬噸/艘計,內湖船舶總噸位占比民用機動船舶總噸位均勻按照92%的比例計。
2019年、2022年以及2025年的電動船舶鋰電化滲透率按照0.035%、0.55%、18.5%的電動化率計算,截至2025年電動船舶用鋰離子電池市場將達到35.41GWh。
電動船舶市場的發展整體呈現兩個階段,2018-2021年增速緩慢,2022-2025年增速加快。若電動船舶用鋰離子電池市場鋰電化滲透率達到50%,將帶動鋰離子電池市場90GWh以上的規模。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中國船級社、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2019年8月
數據來源: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2019年8月
目前的電動船用鋰離子電池采用磷酸鐵鋰系動力電池并需要經船級社測試合格后使用。磷酸鐵鋰離子電池具有良好安全性、長循環性能,良好的高溫穩定性以及較低的成本。
電動船舶需要攜帶較多數量的電池以及要求電池具有短時間具備高放電倍率,一定程度上會促使電池發熱量增加,電池的高溫性、循環性以及成本顯得尤為緊要。比較鉛酸蓄電池,磷酸鐵鋰離子電池更具有能量密度以及體積方面的優點。
磷酸鐵鋰離子電池目前使用在新能源客車以及儲能等范疇較多,價格為0.8-1元/Wh;現階段使用于電動船舶上的磷酸鐵鋰離子電池將面臨較多技術驗證,需要具備更嚴的規范標準,產品價格相對新能源汽車范疇較高,價格為1.1-1.3元/Wh。隨著將來磷酸鐵鋰離子電池使用在電動船舶范疇的比例增多,產品的價格將會呈現下降趨勢。
將來船舶鋰電化趨勢將主要聚集在以下范疇:1)沿江沿海城市渡船、觀光船;2)內河貨船;3)港口拖船市場;4)部分大中型船舶使用鋰電替代鉛酸,進而促使鋰離子電池船用化加速。
但目前行業仍面臨著一些難點與瓶頸,主要包括:1)IP67安全標準實行與高倍率型電芯開發;2)船用電池制造與測試體系標準化仍需完善;3)內湖、內江小型船舶市場規范性不足,運營體系不完善。
為更好地分解研究我國電動船舶用鋰離子電池市場的發展狀況,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通過對國內主要電動船舶加工制造企業以及船用鋰離子電池加工銷售企業等廠家的調查,收集大量一手資料,并進一步結合對中國超過30家電動船舶企業以及15家電池加工企業訪談的基礎上,完成本報告的編寫。
本報告對2018~2019年中國船用鋰離子電池行業的發展特點、主要產品、企業產量、產值、發展規劃及重點企業等進行了較為具體的研究和分解。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希望通過實際的調查研究,為投資者、業內人士、證券公司以及想知道船舶用鋰離子電池行業的人士,提供準確、且具有參考價值的分解報告。
本報告數據至2019年6月
本報告數據以中國大陸地區數據為主,全球其他地區數據少量涉及
本報告所述鋰離子電池是指二次鋰電池,中國大陸、港澳臺地區鋰離子電池產值產量,不包括外資企業(ATL除外),除有特殊說明外。
聯系人:陳先生
郵箱:research1@gaogong123.com
電話:0755-26981898-717
報告目錄
第五節電動船舶用鋰離子電池技術環境分解
第七節電動船舶市場發展驅動力與瓶頸分解
六、LithiumWerks公司
第六節電動船舶用鋰離子電池供應鏈體系分解
二、中國電動船舶用鋰離子電池市場風險分解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