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動力鋰電池行業發展水平怎么?新業態給產業帶來怎么樣樣的影響?消費者對產業現狀是否認可?這些內容全都記錄在每年出版的動力鋰電池藍皮書中。十一月二十四日,由我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簡稱“中汽中心”)、大連泰星能源有限公司共同主編的《動力鋰電池藍皮書: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產業發展報告(2020)》(簡稱“2020版動力鋰電池藍皮書”)正式公布,其中詳細闡述了我國動力鋰電池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面對的挑戰和機遇。
■配套量上升 價格不斷下探
2020版動力鋰電池藍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117.1萬輛,同比下降4%,這是我國新能源汽車持續高速上升之后首次出現下降。而與之配套的動力鋰電池,全年總配套量則達到了619.7GWh,同比上升8.5%。具體而言,乘用車是動力鋰電池最大的應用領域,占比由2018年的51.73%上升至63.87%,未來在“雙積分”政策的驅動與刺激下,占比將繼續提升;純電動客車和純電動專用車的占比分別為22.93%和8.58%,與2018年相比均有所下降。
從動力鋰電池材料來看,三元鋰電池配套量達到409.52GWh,同比上升23.55%,市場份額為66.08%;磷酸鐵鋰電池配套量占比為32.46%,同比小幅下降9.81%;2019年錳酸鋰、鈦酸鋰電池配套量分別為4.94GWh和3.83GWh,同比大幅下降。
動力鋰電池配套量的大幅上升,并沒有讓所有電池公司都受益,相反,公司競爭更加激烈,市場趨于集中。2019年,寧德時代的配套量達到315.78GWh,配套車企數量為87家,具有明顯的領先優點;排名第2的比亞迪為7家公司供應動力鋰電池,裝機量為107.46GWh。兩家合計占總裝機量的68.3%,動力鋰電池公司頭部效應明顯。
與2018年相比,在2019年動力鋰電池配套量前10榜單公司中,前4位排名沒有變化。第3名仍為國軒高科,配套公司38家;第4名為力神,配套公司45家。不過,整體而言,前10榜單變化較大,頗具看點。億緯鋰能由第7位升至第5位,中航鋰電由第9位上升至第6位,孚能科技則由第5位下降至第7位,比克電池也由原來的第6位下降至第9位。國能電池、卡耐新能源則掉出前10,時代上汽、欣旺達補位進榜。
與此同時,我國動力鋰電池公司不再局限于國內市場,紛紛走向海外。寧德時代、比亞迪、孚能科技、微宏動力等均在歐洲建立加工基地,為大眾、奔馳等全球知名公司供應電池配套服務。
與電池配套量不斷上升相對的是,電池價格在不斷下降。2019年全球鋰電池平均價格為156美元/千瓦時,這個價格與2010年相比下降了86%;與2018年相比,下降了約20%。2020版動力鋰電池藍皮書顯示,高能量密度正極材料的快速推廣應用,是動力鋰電池價格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截至2019年底,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已下跌至5.9萬元/噸,而2019年上半年的均價為7.8萬元/噸,價格下降約24%;電解鈷從2019年年初的35萬元/噸,下降至26萬元/噸;干法隔膜已跌破1元/平方米;濕法薄膜下探至1.5元/平方米。此外,電池加工設備的價格也普遍下降了20%,為電池公司節省了大量的投資成本。
動力鋰電池配套量的上升,也促使公司加大相關投資。2009年動力鋰電池新建、擬建項目超過30個,投資金額超過2000億元,產量超過350GWh,大部分項目投資金額超過10億元,100億元的項目占1/4。與此同時,動力鋰電池回收體系日益受到重視,截至2020年二月,共有130家公司申報了11229個回收服務網點。
不僅產量與配套量提升,動力鋰電池技術也有突破與創新。比亞迪推出了刀片電池,這項技術把產品體積能量密度提升了50%,磷酸鐵鋰電池單體能量密度達到180Wh/kg,系統能量密度提高到160Wh/kg,同時成本降低30%;寧德時代推出CTP電池技術,這項技術將電池體積利用率提高了15%~20%,零部件數量減少40%,加工效率提升了50%。
不過,動力鋰電池市場持續繁榮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產量結構性過剩即是其中之一。2019年共有77家動力鋰電池公司實現裝車配套,與2018年的93家相比有所下降。但2019年國內動力鋰電池產量超過200GWh,總配套量大約為62Wh/kg,產量平均利用率僅為31%。
此外,動力鋰電池的安全性還要進一步提高。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與動力鋰電池相關的汽車安全事故已達40余起。2019年5~七月。新能源汽車國家監管平臺共發現79起車輛安全事故,涉及車輛為96輛,在已查明的原因中,電池問題占比為58%。
■換電模式興起
今年以來,“換電”受到了行業普遍關注,背后的邏輯是什么?中汽中心我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卜德明認為,消費者的里程焦慮、充電不方便、電池安全性有待提升以及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對外依賴度較高是重要原因。舉例來說,盡管車樁比從2015年的7.84∶1提高至現在的3.5∶1,但離1∶1的車樁比目標還有較大差距,消費者仍然認為充電時間長、充電不方便。
另外,政策推動是換電模式能夠興起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已出臺多個鼓勵政策,電池標準逐步統一也為換電模式奠定了基礎。此外,安全性需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卜德明就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已有不少小區考慮到安全性而抵制小區停車場(庫)安裝充電樁,原因在于小區停車場的高度普遍低于2.7米,一旦發生電動車起火事故,消防車無法進入,不利于及時滅火,而采用換電模式可以解決這一困擾。另外,與充電技術相比,換電模式有速度快、自動化水平高、電池壽命長、集成程度高、安全性更好等特點。截止到2019年底,全國已建有306座換電站,重要運營公司為奧動新能源、蔚來等。
不過,目前來看,汽車公司對換電模式的積極性還不算高,重要原因在于公司有關責任劃分不清有較大的擔心。有參會公司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車起火的重要原因在于電池,但假如采用換電模式,這塊電池會出現在不同車輛上、甚至不同品牌車輛上,一旦出現起火事故,對品牌形象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產業發展瓶頸仍是消費者關重視點
此次公布會上,還公布了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調查報告。我國汽車流通協會新能源汽車分會秘書長章弘說:“這份調查報告基本反映了消費者的心聲。”
報告指出,年齡在30歲以下的消費者對環保創新技術和新能源汽車新技術具有較高的接受度,40歲以上的消費者則一般持有中立態度。
在新能源汽車的駕駛體驗和操作簡便程度方面,調查發現,超過1/3的消費者選擇了中立,有關兩個問題的認同度較低,反映出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知道程度較低。通過調查發現,消費者對安全比較重視,67%的消費者認為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能非常重要。
續駛能力也是消費者普遍關心的話題,超過一半的消費者認為新能源汽車續駛里程非常重要;同時對新能源汽車充電時間有較高要求,超過50%的消費者認為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時間長短是決定他們是否購買的非常重要的參考因素。
從成本來看,消費者普遍看重新能源汽車的銷售價格、行駛費用及后期維修服務費用。84%的消費者認為日常行駛費用是購買與否的重要參考因素,接近80%的消費者認為新能源汽車的購買價格是重要參考因素,63%的消費者選擇了10萬~20萬元的價格區間,消費者可接受的平均銷售價格為15.9萬元,但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價格差距很大,普通消費者的選擇還很有限。
有關車輛的駕駛體驗,超過80%的消費者認為新能源汽車操作便捷性非常重要,同時超過75%的消費者希望新能源汽車更舒適。為了選擇心儀的車輛,消費者普遍看重消費者口碑,這一現象在調研中也得到印證:在各項購買車輛影響因素中,消費者口碑的重要程度最高。
從售后服務來看,89%的消費者認為售后服務非常重要,70%的消費者認為專業的售前咨詢很重要。因為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知道較少,專業的售前和售后服務能夠為消費者購車時供應足夠的專業知識。
當然,也有不少消費者并不認可新能源汽車,在放棄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中,80%的人不能接受現有的續駛里程水平;其次,電池安全性差也是影響消費者購買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電動車屢次發生爆炸、起火事件,讓消費者對電池安全性顧慮較多;另外,電池回收問題和二手車殘值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對純電動車的購買熱情。
從調研來看,純電動車功能的實用性是用戶較為關注的,智能化和高科技也是關注熱點。20萬元以上純電動車的現有用戶和預購用戶有關噪聲及智能化方面有一定要求,從最初的單純追求長續駛里程,變成現在的多元化需求,比如智能化、個性化的需求。消費者更希望在新能源汽車產品上看到與傳統車不同的元素。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