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動力鋰電池安全正在成為全球電動化進程中最大的“灰犀牛”。
近期,包括通用、現代、福特、寶馬等多家國際車企的主力電動車型都因動力鋰電池安全問題接連出現召回。這不僅將背后的韓系電池公司陷入輿論漩渦,同時,也在世界范圍內將電動車安全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在國內,電動車安全問題同樣此起彼伏,多家自主品牌車企和新勢力車企的安全事故在2020年接連發生,背后的元兇同樣指向動力鋰電池,受此影響,一家國內電池公司甚至直接停擺。
全行業要警惕的是,全球電動車在完成從0到1之后,正在進入大規模市場化快車道,在這個時間節點,安全問題有可能成為電動化進程中的“不按時炸彈”。
安全技術是動力鋰電池的第一核心技術,也是電池技術革命性突破的第一重點,是電動車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能否真正解決安全風險,將會成為國內外車企在接下來的供應商選擇中最為關鍵的權重因素。
圍繞安全技術的突破,全球的動力鋰電池公司都在與時間賽跑,而在這場賽跑中,我國公司的腳步明顯更快一步。今年以來,已經有包括寧德時代、蜂巢能源、欣旺達等多家電池公司針對電池安全問題給出其“不起火”的解決方法。
我國公司領跑動力鋰電池安全創新
九月二十九日,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2020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透露,寧德時代已經開發出不起火只冒煙的電池產品,將于年底在一些車型上量產。
僅一個月之后,十一月六日,蔚來汽車正式上線100kWh電池組。該電池組采用寧德時代鎳55三元電芯和CTP成組技術,可實現“無熱蔓延”。這一電池包即寧德時代此前宣布的“只冒煙不起火”的電池。
針對寧德時代在電池安全領域的技術進展,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對外做了詳細解析:
在材料方面,通過原子層級創新,開發出了高穩定性正極材料和高安全電解液,電池耐高溫邊界提高了40℃,熱穩定性大幅提高。
在電芯結構方面,設計了高集成、強魯棒的防內短路電極,電芯進行各種濫用測試可以不起火、不冒煙。在電池組設計方面,量化分析外力用途下,外殼發生不同彈性變形、塑性變形時對電芯的損傷,優化電池組結構強度。
在電池熱管理方面,基于電池的物理化學特性,精確掌控溫度/電壓/電流等安全邊界,確保電池在安全舒適區工作,完善監控模型,第一時間識別安全風險并及時預警。
在系統熱擴散方面,采用航空級耐熱材料和定向熱導流技術,即使單體發生熱失控,也能做到系統不蔓延、不起火。
寧德時代之后,國內新勢力動力鋰電池公司蜂巢能源不久也給出了其不起火電池的方法。
在十二月二日舉辦的蜂巢能源電池日上,其給出了一套完整的動力鋰電池熱失控系統性解決方法——冷蜂,同時還通過工藝及制造環節的一系列創新應用,來護航動力鋰電池全生命周期安全。
冷蜂是專門針對電動車電池熱失控問題而給出的系統性解決方法,通過材料、電芯、電池組、監控系統四大層級的原創技術,徹底解決電池系統的熱失控問題。
在冷蜂系統性解決方法中,最為亮眼的是“果凍電池”,基于基礎材料的創新,蜂巢能源在電池日上推出了“果凍電池”,該電池具有“不起火、不冒煙、自愈合”的特點。
在電池PACK環節,蜂巢能源推出“熱阻隔電池組”,通過泄壓、噴發物控制、降溫、報警、隔熱等多種方式,來實現PACK層級的安全防護。
此外,基于和清華大學合作開發的電池內短路預警模型,蜂巢能源還推出了電池系統安全監控的?“蜂云平臺”,?電池安全預警的準確率達到90.9%,并可以實現有關內短路提前2個月的預警,充分保障電池系統安全。
除了從產品設計層面給出了系統的解決方法,在工藝及制造環節的管控同樣非常關鍵,復盤海外幾起召回事故,會暴露出電池加工制造工藝環節存在問題,尤其是在異物控制上。
曾毓群就在多個場合強調,智能制造創新,有關電池的意義同樣重要。他的感受是,電池的安全性,可靠性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最為關鍵的是要把低概率事件控制好非常難。
一個汽車有100個電芯,一個電芯里面正負極片,通過卷繞或者疊片有100片,100×100就是一萬,這個電池要做一千次循環,那就是一千萬,一萬部車,就是一千億。怎么在一千億中保證不出問題,這樣的難度可想而知。
“有人問,你的產量發展能不能跟進,做真正安全可靠的產量,要復制起來非常不容易,因為任何一點變化,都可能造成困難。”曾毓群表示,智能制造創新,是將來真正做好創新,做真正安全可靠的電池的重要環節。
蜂巢能源同樣重視在制造環節的創新,蜂巢能源總裁楊紅新在電池日上透露,通過導入AI技術,有關電池加工進行大數據分析影響因子、AI智能能量預測、微短路分析、AI智能過程缺陷檢測等方式還提升制造環節的產品安全與品質。
安全創新背后的產業發展思考
安全是電動車的自然屬性,是無法與其它性能進行平衡的指標。能否真正解決安全風險,將成為車企接下來選擇電池供應商的核心考量因素。
業內分析指出,包括寧德時代、蜂巢能源從電池系統的設計和制造兩個層面來有關安全進行提升的思路,有關整個行業都具有借鑒意義。
一是防范動力鋰電池安全一定要系統著眼。
要從不同層級和維度建立系統的解決方法,從材料選擇與控制、電芯級規格選型與設計、加工制造品質控制、模組及pack級的安全防護、整車驗證、使用環節操作等多個層面出發來做更全面的設計與驗證。
二是要加大有關電池基礎材料與相關基礎科學的研究,要從根本性進行突破和顛覆性的創新。
材料創新是電池技術發展的根本,曾毓群表示,在基礎材料領域,假如停止了研發,照抄原來的東西,再做10年也沒用。因此,寧德時代投入了巨大精力在基礎材料的開發創新上。
目前,寧德時代建立了21創新實驗室,計劃形成前沿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技術研究、產業轉化的全鏈條研究模式,解決一系列“卡脖子”技術難題。
而蜂巢能源位于無錫的118全球鋰電創新中心也已正式投入使用,該創新中心將重點探索面向未來十年的鋰電行業新技術。
而隨著我國動力鋰電池公司在基礎材料及科學領域的投入力度加大,也將帶動我國動力鋰電池技術在全球范圍的競爭實力。
三是動力鋰電池的進一步發展要重視與AI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的深度融合。
通過AIot+電池的融合發展,通過新的智能制造技術提升產品性能,通過大數據更好的監控產品安全。
電池是有機的化學體系:溫度、功率、電壓、電流、電量、內阻等等每一個物理量都時時刻刻影響電芯的安全和健康程度。并且受到駕駛員的操作習慣以及駕駛環境的影響。通過實時收集電池組相關數據和駕駛行為以及環境之間的關系,再通過大數據的分析和比較,實現電池健康度的預測和安全管理將是一個可行方法。
而在制造環節,智能化、大數據的導入也可能更好的賦能電池的加工制造,在提升加工效率的同時,更大程度提升動力鋰電池的品質及安全性能。
四是動力鋰電池的創新要產業各個領域的進一步整合和跨界創新。
動力鋰電池涉及到材料、裝備、工藝多個環節,只有基于不同環節的整合創新和融合,打破現有的產業壁壘,建立新的產業生態,才能更大程度上推動電池的顛覆性創新。
特斯拉的無極耳電池就是產業整合、跨界創新的結果,而有關我國公司而言,同樣要這樣的視野與行動。
而從全球動力鋰電池未來的競爭格局來看,我國動力鋰電池的整體優點正在逐步凸顯,假如真正能在安全領域實現顛覆性的突破,必將會助力我國公司在全球市場進一步拓展,未來,依靠技術創新、產業整合、生態重塑、智能制造等,我國動力鋰電池公司將在全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