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電池知識
鋰離子、磷酸鐵鋰、錳酸鋰、新能源
關于退役的動力鋰離子電池,目前緊要有兩種可行的解決辦法:其一是梯次利用,即將退役的動力鋰電池用在儲能等其他范疇作為電能的載體使用,從而充足發揮剩余價值;其二是拆解回收,即將退役電池進行放電和拆解,提煉原材料,從而實現循環利用。目前僅有磷酸鐵鋰電池可以通過梯次利用發揮剩余價值,三元材料的電池仍以拆解回收為主。
鋰電池回收方式及流程
(1)初次利用
當動力鋰離子電池性能下降到原性能的80%時,將不能達到電動車的使用標準,但其仍舊具備在儲能系統,尤其是小規模的分散儲能系統中持續使用的條件,比如平抑、穩定風能、太陽能等間歇式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輸出功率,執行削峰填谷、減輕用電負荷供需矛盾,滿足智能電網能量雙向互動的要求等。此外,退役動力鋰電池還可以用于低速電動交通工具,比如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等。
鐵塔基站儲能電池需求巨大,符合梯次利用電池大規模使用特點,將成為梯次利用電池緊要的使用范疇。2018年一月四日,我國鐵塔公司與長安汽車、比亞迪、銀隆新能源、沃特瑪、國軒高科、桑頓新能源等16家公司,簽訂了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戰略合作伙伴協議。我國鐵塔公司目前試點范圍已張大到12省市,已建設了3000多個實驗站點,涵蓋備電、削峰填谷、微電網等各種使用工況。
梯次利用在儲能中的使用
通信基站儲能電池需求巨大,可吸納絕大部分的廢舊動力鋰電池。依據智研咨詢的預測,2017年全球移動通信基站投資規模有望達到529億元,同比新增4.34%;2016年,我國移動、我國電信和我國聯通的4G基站建設數分別達30萬、29萬和21.6萬,每年存量電池的更換和新建基站出現的電池需求量龐大。長期來看,梯次利用不僅能夠實現退役動力鋰離子電池的再利用,更加有望引導新能源利用模式的發展。
(2)拆解回收
在對廢鋰電池進行了放電、拆解等預解決之后,依據回收過程所采用的的緊要關鍵技術,可以將廢鋰電池的資源化解決過程分為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三類。
物理法包括火法、機械破裂浮選法、機械研磨法、有機溶劑溶解法及水熱溶解沉淀法等。其中火法又稱干法,是最常用的物理回收辦法,其緊要通過高溫焚燒分析去除起粘結的有機物,以實現鋰電池包成材料間的分離,同時可使電池中的金屬及其化合物氧化、還原并分析,在其以水蒸氣形式揮發后,用冷凝辦法等將其收集。火法工藝簡單,可有效去除電池中的電解液、粘結劑等有機物質,但操作能耗大,而且倘若溫度過高,鋁箔會被氧化成為氧化鋁,造成價值降低和收集困難。同時關于高溫燃燒出現的廢氣,也要研究相應的對策戒備其污染環境。
化學法(又稱濕法)是在拆解破裂鋰電池之后,先用氫氧化鈉、硫酸、硝酸、雙氧水等化學試劑將鋰電池正極中的鈷、鋰、鋁等辦法來凈化、分離、提純鈷、鋰等金屬元素。由于使用鹽酸浸出金屬離子時,會在反應中生成有害的氯氣,因此目前使用較多的浸出體系是硫酸與雙氧水的混合體系。針對酸浸后的浸出液,可采用沉淀法、萃取法、鹽析法、電化學法等方式實現金屬離子的提純。
化學法相比較較成熟,回收率高于物理法,但一般得到的是金屬氧化物,并不能筆直用來作為鋰電池正極材料,后續利用回收得到的金屬氧化物制備正極材料工藝比較復雜,成本較高。
比較兩者工藝流程可以發現,物理法能夠筆直回收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只需經過簡單解決后即可用于鋰電池的再加工,但此法要求至少廢鋰電池所用的正負極材料、電解液一致。然而實際中動力鋰電池正極材料眾多,高能量密度的三元材料也可依據自身成分比例不同分為811、522、111等多種型號,因此目前物理法尚未得到商業化推廣和使用,行業普遍采用技術相對成熟的化學法。
聲明: 本站所發布文章部分圖片和內容自于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